Tuesday, December 25, 2012

圣诞话耶稣


跟释迦牟尼相似,耶稣是少数几个罕有敌人的历史人物。即便是最激烈的敌人,攻击的矛头一般指向基督教会而不是耶稣本人。耶稣的信徒认为他是神,道成肉身来到世上。其他宗教却承认他是一个先知、或神的信使。无神论者也尊敬他是个仁爱、高尚、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如果说耶稣是个人,那他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一个完全空掉自己、放弃我执的人。

  • 什么是基督?
“基督”是犹太预言中弥赛亚、受膏者/犹太王、救世主的意思。

基督教所说的基督,特指耶稣。这一点犹太教至今也不承认——犹太人一直梦想一位强有力的王带领他们实现民族复兴。他们至今仍在等待传说中的王。

  • 温柔安静
著名的犹太先知,如撒母耳、以利亚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得到神和人的共同喜爱。耶稣也是这样,他从小安静温柔,是个为神和人都喜爱的好孩子。

这种优秀品质十分值得世人学习。能不能得到神的喜悦,说起来很玄也很难证实,而爱人以及跟人的关系却是不好造假的。一个跟兄弟和邻里都搞不好的人,你怎么相信他有多么爱神?一个心思烦乱、争端纷纷的人,怎么可能分别为圣?

圣人的爱,如水一般柔弱,却也如水一般强大。

根据可兰经记载,由于为神所钟爱,耶稣从小就有一些特异能力。他能让泥土做的小鸟飞起来、成为有生命的鸟儿。

  • 精通旧约
虽然出身木匠之家,耶稣从小对神学更感兴趣。他喜欢在会堂听讲道和辩论,年岁不大就精通旧约、经常沉湎于神圣的思考。

  • 神秘失踪
后来他神秘失踪了十八年!回来以后就作为先知开始传道。

有人说他那段时间去了东方的印度和西藏学习佛法(根据彼得福音,旁经,又名水徒福音)。不知这种说法可靠性有多少,宗教领袖应该是神秘的。

  • 主要思想
与遵守律法和约束行为为中心的旧约相比,耶稣强调内心的安宁。他的一切言行都透出一股发自内心的爱和宽容。耶稣认为,一个人行为再好,如果心怀恶念,也进不了天堂。

新约里看不到万军之耶和华的威猛彪悍,却大有别人打你左脸、你就把右脸也送给他的柔弱。

新约里看不到犹太人以牙还牙的小气促狭,却大有你杀了我、我也为你祝福祷告的圣者的风范。

耶稣呼吁人们从内心认罪改悔,才能回归“父”那里,因为天国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天国仅在人们的心里。

耶稣教导虚心、宽容,说如果你不原谅别人,神就不原谅你。

耶稣教导门徒活在当下,说如果你扶着犁头向后看、就不配进天国;又说不要为明天而忧愁。
耶稣教导门徒祷告、祷告、再祷告。用侍女和油灯的故事启发门徒,要在警醒祷告/静思中等待基督的再来。一些人理解基督的再来不是指一个白衣国王从天而降、而是指承受恩典之时开悟之光的临在。

耶稣教导人们放下执着,说如果不愿意舍出性命,就无法得永生。

耶稣基督的思想是丰富受用不尽的。如果用最短的语言述其紧要,那就是“爱人如己”四个字。爱是宇宙的根本属性。在一个觉悟者的眼里,人与人、你与我、是没有差异的。爱人就是爱自己。

  • 社会背景——旧约
耶稣传道的范围基本在恪守旧约律法的犹太教地区,听他话语的对象是以牧民和商人为主要人口组成的犹太教徒群体。那里宗教气氛浓厚、形式主义极其严重。耶稣常常不得不在犹太教的道道内行事。

在宗教群体中传扬新的宗教,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拿耶稣的话说,他所传达的思想是新酒。耶稣带领他的门徒多次故意(在形式上)挑战犹太律法,启示犹太教这个旧皮囊已经无法盛装新人类新思想的新酒。

让许多人失望的是,耶稣不打算推翻罗马统治,也无意建立一个新的犹太国。他来是为着一个更高的目标:改变人的生命。

  • 谁谋杀了耶稣?
耶稣时代的法力赛人,是受人们敬重的知识阶层。他们中不乏品德高尚之士,这一点耶稣不会不知道。但为了表达他的观念,也不得不对他们中的一些陋习作出严厉的批评。

尽管如此,真正恨耶稣的却不是法力赛人,而是犹太祭司和掌权者,因为耶稣的思想会损害他们的生意。比如当时犹太国全地百姓都必须按时到耶路撒冷敬拜以色列的神。在那里需要住宿、沐浴更衣、购买祭品等等,为祭司的旅游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按照耶稣倡导的新宗教思想,人们只需要在内心敬拜上帝。就不必花那么多钱大老远去耶路撒冷了。这样的新式敬拜、甚至连祭司这个职位都不需要了。

所以祭司不喜欢耶稣是有道理的。然而,杀死耶稣的却不是祭司该亚法,也不是希律王。

杀死耶稣的也不是罗马巡抚彼拉多。他是执政官,审讯定案只是例行公事。

杀死耶稣的更不是犹大。犹大把耶稣交到祭司手里,这个说法十分可疑。那时候耶稣白天在公共场所讲道,晚上带着一大群弟子去克西马尼园休息,那么大目标、要抓他容易得很,哪里用得着使银子买通内奸?近期找到的犹大福音书为犹大翻案。该书显明犹大是耶稣的密友。教会当然不会同意该书的合法性。

不管按福音书还是历史学家的考证,结论都指向一处:杀死耶稣的人其实是耶稣自己。
耶稣早已预知结果,也受到各种警告,但他还是绝对服从了神的旨意、把自己作为祭物、献给了神。

当然,也可以说耶稣是为罪人而死、被罪人所共同谋害。或者说耶稣上十字架,是神的伟大救赎计划的重要一步。祭司、犹大、罗马执政官、法利赛人、以及麻木不仁的旁观者,都是这个计划中的棋子儿。

  • 十字架的救赎
救赎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仍是个悬而未决的神学问题。

古以色列律法要求,如果一个人违背律法犯了罪,需要宰杀祭物献给神。祭物可能是牛犊、羊羔、或者鹌鹑。它们必须是无缺陷的、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顺从的和无辜的。
世界文化中不少民族都有这种习俗。宰杀无辜的牺牲为有罪的人赎罪,可能有它一定的道理。也许无辜生命的丧失和转化、会以某种形式除去罪孽。也许当罪人看见祭坛上无辜的牺牲痛苦挣扎时,会产生某种慈悲的心念。

不要轻看我们心中的每一个念头,它们决不会不留痕迹地白白过去。每个人每一细小的心思意念,都会对宇宙产生深远的影响。

献祭活动,形式越隆重,观看的人越多,达到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最好有一个集中的场所,并由专业人士主持。

这样的献祭有一些缺点,尽管它耗费极大,也不可能时时在每个人的视野里发生。而人们内心的罪恶却分分钟都会发生。另外,主持祭祀的大祭司必须是神所选定的,这样祭司的资格、人选和职位供奉在历史上都是难题。这些问题,大大限制了这种祭祀的时间频度和地理范围。

耶稣改变了这种情形。他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观、最凄美、最有效的一次神圣献祭。他集祭司和羔羊两重身份、一次性地把自己纯洁无瑕的生命献上,永久解决了献祭的问题。

如耶稣所承诺、三天以内他倾覆了犹太教的神殿,而把神圣的祭坛建立在每个人的心里。从此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方便地向神告解。每当我们思想起十字架上的耶稣,我们会再次感受到神的爱和人的罪,感到深深地痛苦、感动、忏悔、进而顺服、敬拜。“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 结语
尽管人们对教会在历史上的事迹和作用常有微词,但耶稣、作为伟大的先知、圣人、神的儿子,他的仁爱和宽容的思想已成为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支柱;他的牺牲、他留下的无穷奥秘和他带给这个世界的安慰,早已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愿大家度过一个祥和、感恩的圣诞节!

Friday, December 7, 2012

内心安宁是人类的大目标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系统中熵值趋向于增大。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自然系统倾向于变得混乱、毁灭、败坏,最后状态则是世界一统的热寂。

幸好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是一个物理定律,从而只在这个梦幻的物理子系统内相对有效,我们还有得救的希望。这个定律不知道精神-生命的绝对层次的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精神高于物质。关于此、圣人之述备矣。

多年前读过一本混沌学的科普类小书,其中讲到整形,讲到一些自然的美,例如冰花、树叶、甚至海岸线的形状,是如何在极为简单的规则下被创造出来的。其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比较深:生命是最高最优美的有序状态。

如此说来,统管生命的神则是作为最高有序的最高的存在,至少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定义。相对地,无序,混乱,败坏,则被定义成撒旦。(于是这个不二的“空”就从表象上被分为极其有序和极其无序的两极宇宙。于是人们演绎出神与撒旦间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几千年来,神通过宗教、先知、各类信使,对人类的一切启示,无非旨在建立人的内心平静(INNER PEACE)以及世界的和谐秩序。 和平与和谐是人类及其一切宗教的大目标。

“正确的”宗教、思想、学问,都应当符合这一原则。

圣经旧约强调社会秩序和基本公德,在野蛮时期不免有时采用“威胁利诱”的手段。因为在一个动荡不安定、个体行为没有底限的社会中,实在很难大面积产生内心的安宁。

新约向我们揭示了终极真理——神的国度不在外面,而是在里面,在所有人的心里。耶稣教导我们彼此相爱,彼此饶恕,恒切祷告,等待基督的到来。基督的到来就是对生命的真相的认知,就是开悟亮光的到来。两千年来,耶稣和他的十字架给这个愁苦的世界带来极大的安慰。当人们彼此相爱时,当他们宽恕别人亦被神宽恕时,当他们放下骄傲并心存信心和希望时,一念间,人的心安宁了,神的国度实现了。

真理只显现给和平安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