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2, 2013

跟佛陀学习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作为处事和修行的哲学,受禅宗以及各心灵大师推崇备至,在灵性觉醒的热炒中已成流行术语。但怎样理解并活出,却比频繁使用这个词儿来的重要得多。奥修解金刚经第一品时,发挥了一段对佛陀举手投足的白描,十分明晰感人。奥修这样写道。

有一次,我听到这样。神圣的主在斯拉瓦斯提,清晨的时候,他穿上衣服,披上斗蓬,拿著他的碗,进入斯拉瓦斯提大城去化缘。当他转了一圈吃饱回来,他将他的碗和斗蓬摆在一旁,洗了他的御,坐在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盘起他的腿,使身体保持宜立,很有觉知地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他的前面……

你会感到惊讶,当阿南达在叙述的时候,他连很小的细节都描述出来。一个人从来不知道——当你在描述关于一个佛的事,你必须非常小心,甚至连这些琐事他也描述得很清楚。

清晨的时候,他穿上衣服,披上斗蓬,拿著他的碗,进入斯拉瓦斯提大城去化缘。

阿南达象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一个宁静的影子,只是看着他。只是看着他就是一项祝福,他注意看着每一件事。

当他转了一圈吃饱回来,他将他的碗和斗蓬摆在一旁,洗了他的脚,坐在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

当佛学的经典首度被翻译成西方的语言,翻译者觉得有一点疑惑、为什么要一直重复?它一直一直象这样继续着,它一再一再地被重复,为什么要叙述这些小事,他们无法了解,他们认为这是重复,认为这是非常不必要的重复,它根本就不需要,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他们错过了。阿南达是在说,佛陀对小事情的注意跟对大事情的注意是一样的。对一个佛来讲,没有什么事是小的,也没有什么事是大的,一件事就是一件事。

当他拿着碗的时候,他是跟他在尊敬任何神同样地尊敬,当他披上他的斗篷或穿上他的衣服,他是非常观照的,他是十分警觉的,不是机械式的。当你在穿衣服的时候,你是机械式的,你知道如何机械式地将它穿上去,所以,再去注意它有什么意义?你的头脑还是继续在想其他一千零一件事。你淋浴,但是你对淋浴非常不尊敬,你并没有在那里,你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你吃东西,但是你对食物并不尊敬,你不在那里,你只是继续把食物吞下去,你一直都是习惯式地、机械式地在做你的事情。当佛陀做一件事,他完全在那里,他不会在其他地方。

当他转了一圈吃饱回来,他将他的碗和斗蓬摆在一旁,洗了他的御,坐在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盘起他的腿,使身体保持直立,很有觉知地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他的前面……

这些细节值得描述,因为它们表现出了佛性的品质,他每一个片刻都生活在觉知里,至于他做什么,那是无关的,每一个片刻—他都将他的注意力贯注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上面。当他做出一个姿势,他就完全成为那个姿势,当他微笑,他就完全成为那个微笑;当他讲话—他就完全成为那些话,当他保持宁静,他就是全然地宁静。

注意看一个佛本身就是一项祝福——他如何走路、如何坐、如何做出各种姿势、如何看着你。每一个片刻都是一个觉知在发光的片刻,所以阿南达会将这些小事叙述出来。当佛陀来,穿上他的衣服、洗了他的脚、坐在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坐直、然后把他注意力的焦点放在他的前面,那个时候他一定很宁静。这个“把你自己的注意力固定在你自己的前面”是什么?这是一个特别的佛教方法叫做“阿那潘沙提瑜伽”——“观照呼吸的进与出”。那就是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前面的意义。

当佛陀在做一件事,比方说在穿衣服,他会专注在那个行为。当他在走路,他会专注在那个走路。当他不做任何事,那么他就专注在呼吸的进与出,不论怎么样,他都是专注的,即使当他在睡觉,他也是专注的。

尊重万物、专注于每件事、每一分钟,这就是活在当下。

人类的痛苦

有个人产生一个念头:因他在睡觉的时候把嘴巴张开,他认为有两只苍蝇飞进了他的胃。那两只苍蝇一直在他的胃里转来转去,很自然地,如果它们进去了,它们一定会转来转去,他一直在担心,他甚至无法以一个姿势坐着,他会动来动去,他会说:“现在它们飞到了这边,现在它们飞到了那边。”他几乎快疯掉了。

他去找过很多医生,但是没有人能够给他任何帮助,他们反而笑他,他们说:“这只是你的想象。”

但只是告诉一个人说他在想象他的痛苦,这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因为他在受苦。对你而言,它或许是假想的,这并没有什么差别,他的痛苦还是一样,你怎么称呼它并不会造成任何差别。

奥修摸了一下他的胃,然后说:“是的,它们就在那里。”他非常高兴,他向奥修顶礼,他说:“你是唯一能医治我的人,我曾经去看过很多医生,内科、胃肠科、和小儿科医生,他们都是傻瓜!他们一直坚持一件事,我告诉他们:‘如果你开不出药来,那么你就说一声,但是你为什么要一直说那是我在想象的?’现在你看,你不是看到了吗?”

奥修说:“我可以看得很清楚,它们就在那里,我可以解决这种难题。你找对人了,这就是我的整个工作,我就是在解决这种不是真正存在的问题,我就是在解决这种不存在的问题的专家。”奥修说:“你躺下来,把眼睛闭起来,我必须把你的眼睛蒙起来,然后将它们取出来,你张开你的嘴巴,我就会把它们引出来,我需要用一个咒语。”

他感到非常高兴,他说:“它就是必须这样做。”奥修蒙起他的眼睛,叫他把嘴巴张开,他就躺在那里,非常高兴,等待苍蝇跑出来,奥修跑到厨房去抓了两只苍蝇,要抓苍蝇很困难,但最后还是抓到了。当他睁开他的眼睛,看到瓶子里的两只苍蝇,他说:“现在你把这个瓶子给我,我就拿这个去给那些傻瓜看。”之后他就完全好了。

帮助这样的人非常困难,因为你知道他们的困难全部都是假的。人类的痛苦也是这样。

Wednesday, July 3, 2013

信心 vs 行为

雅各很注重行为,因他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借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各书 2:1718)没错,如果你信心牢固,自然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教会讲 “真理与行动互为效力,很直观且容易理解。但需知行为本身什么都不是。例如耶稣和撒旦都可能扶大妈过街——仅从这个动作行为你什么也学不到、什么结论也得不出。

的鼓励属于社会或宗教的行为,因是从宗教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的,这在信仰的初级阶段也是必要的。为了社会安定,需要人们不做坏事;为了人类(心灵)和平,需要大家去做好事;为了宗教的存活与发展,更需要信徒去侍奉和传播福音。在相对的意义上,这没有任何问题。生命的改造往往经过从外到里、再从里到外的两个阶段。但从终极来说,行为是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然流露。

不过我们若想从行为着手,最好先注意一下这个事实:训练行为的工程很少真正改变生命。上个世纪几亿中国人学雷锋几十年,最后究竟学成个什么,看看贻害就知道了。

凡带有目的(为了、为了、为了)、或为需求所驱使的行为(需要、需要、需要),属于宗教。一般宗教都有对初级信仰者的规条,例如要存畏惧之心,要有实际行动等等。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便有树的生命,我就会行出树的行为——我会迎风傲雪屹立不动。我需要谁告诉我怎么做一棵树吗?我需要向谁显示我是一棵树吗?当然不用。

我只需要表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