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5, 2013

我是一条无名小溪


传道书 1:7 溪河都往海里流,海却没有满溢。


我是一条无名小溪
在初春的大地倘佯
寒冬使我凛冽
阳光令我欢畅

我不知什么是理想
却在一直奔忙
过莽原森林和着风声轻歌
经热闹城镇忘情地与人对望

请原谅雨季里我也会咆哮
请容忍月光下我常常感伤
风雨、冷暖、山川、地貌
映着我一路欢喜与悲凉

也许会中途干枯
也许有时走错方向
却有一个宿命的声音
常在我的幽深之处回响

“来吧我的孩子 跟从心的指引
你将要联合别的小溪、
你们要一起进入大江
你将要得到你的答案——

“你本属于无边的海洋”

Monday, April 22, 2013

神的话是活的

---- 诗篇: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


诗篇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读圣经是为自己而读,不是为别人而读。

而我们往往正好搞颠倒。我们看书也好,读圣经也好,往往是为了教育、纠正、甚至攻击别人。这样的以其昏昏如何能够使人昭昭?

在网上看到两位信徒以《圣经》的话互相攻击的事,实在是我们的警戒。事情是这样的:

===============
张弟兄向李弟兄借了三百元,说好是七月十二日还。到了时候,李弟兄见张弟兄没有如期归还,于是上门向他要。

没想到张弟兄翻开《圣经•新约•路加福音》六章三十四至三十五节,念给李弟兄听:“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 ……,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做至高者的儿子……。” 

李弟兄听了无言以对。回家后,李弟兄心中不服,于是翻找《圣经》,结果看到《马太福音》五章二十六节“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真是喜出望外。立即叫来张弟兄,并把门锁上,翻开《圣经》念这节经文给他听,并说:“你今天款若不还清,你断不能从这里出去。” 
===============

如此这般使用《圣经》,实在是亏欠人又亏欠主。

背诵名句是基本功,也是小学功夫。如果你学神学要做牧师,背诵金句是免不了的。但在讨论问题中使用名句,我认为要特别谨慎。年轻时很羡慕那些脱口便是名言的人,觉得人家学问大发了。后来当自己也能引用几段时,才发觉引用常常是很有害的。原因很简单:语言是死的,环境、对象、问题都是活的。引用的习惯不仅引起歧义,并能造成思想僵化。(看看历史就知道了)。所以我认为引用时要小心慎重。

世上的读书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有的人读许多书,却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遇到事情并不知如何是好,每每先去查书看圣人是怎么说的。天长日久,倒是真的能背出一套套,说起话来,往往满嘴尽书;写起字儿来,常常通篇皆抄。这样容易造成对象的疲惫,效果可能会差一些、精义也难体贴。好处有二:一是简便;二是无需自己的见解。书上的话不会错,抄神的话更不会错,所以既安全又省事。可是这样一来却把听众累死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没有书,正是一针见血地批评这种死读书、滥抄书的陋习。

神的话是浇灌生命的活水。

自然流畅永不重复

----神的创造大能、是仅供我们赞叹的吗?



兰亭序中有很多“之”字,却没有任何重复。外行总说那是刻意而为,却不知这正是心路特征,它自然流畅而永不重复。
 
人的心,是被造中最复杂最不可思议的产物。它不仅能做数字运算、逻辑思辨,更能够去爱、去感动,并运用直觉去审美、去创造、生发灵感。
 
不少人天天念“我信上帝、创造天地的主”;我以为神更喜悦每一个人都活在爱和更新创造之中。因为神是创造和更新的神,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言,神无故无新而日日更新。
 
整个宇宙见证神无穷的创造能力。地上万木葱茏,却没有两枝一样的树叶;冬天千里雪飘,却找不到两片相同的雪花。
 
按照圣经的启示,人是造物主的最爱。神造每个人各不相同,生命的每个时刻也不相同。人怎样能够荣耀神?人如何才能彰显神?我喜欢用保罗这句话作答: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Saturday, April 20, 2013

我为什么相信神

朋友问我:好端端的为什么要信神?这篇小文,是我认真想了以后作的回答。

我的“信” 主要含有以下因素。

第一、感性因素。人们宗教信仰的内在根源,是人都有精神探索的本能。神把永恒安放在我们心里,就像一个空虚,让我们感到除了神、用其他什么都无法填补。也许我属于比较感性,也就是不那么讲求实际的那种人,也许这样的人更容易被形而上的、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吸引。

第二,世俗见证。人们信教,常常因被信仰的“好处”所吸引。教里常常做这方面的“见证”。这些好处有社交和物质方面的。比如说,较大比例的基督徒在生活事业上比较成功,也有许多见证说信主以后在事业方面有了起色等。心理方面的见证就更多了,例如信仰使人常持平安、喜乐、健康向上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婚姻家庭氛围等。对我来说,主要的益处是在“信”以后才得到的,那就是因“信”而带来的内心的平静欢喜,以及结识了一些很可贵的朋友。

第三,理性因素。信仰能带来有好处固然不错,而你的道是否可信,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可信度”是阻碍大多数人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因素。神造万物各不相同,有的人比较“轻信”,先遇到谁就信谁;有的人则喜欢“较真儿”,什么都考察一番,最后决定信谁或者谁都不信。我属于能较真的(当然,这并不比“轻信”者更“正确”)。我先了解它的基本教义,以此建立一个基本认识框架,然后用一切可能的知识、经验和感觉来检验这个框架。检验当中常常对自己的认识框架进行修正。如果发现它十分难以认同,就扔掉它。不能说我的检验都是对的,但自己感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宗教多是历史久远的产物,自然会有一些人的局限和历史的烙印在里面,提醒大家不要因为其中的一点荒诞,就舍弃了精华。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老子的道学,你知道其精华是清净无为,那么你怎么处理玉皇大帝那一套呢?这显然是道教引入的传说部分,仿佛天庭也遵循当时中国的皇帝体制。你不会因不满于此、而连道学的精华也一同扬弃。

很快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以至于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信错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一个凶恶的神,竟像古代武士那么暴虐、动辄怒火中烧、草菅人命,又似一个老不死的记账员,死盯着你就等着最后算总帐。你可能看到一个偏狭妒忌的宇宙主宰,又争强好胜、夸口炫耀、又时常后悔叹息,不一而足。对那样一个连修行人都不如的“神”,你不要气馁,你理解这些是神话故事,你不嘲笑古人的天真无知,神更不会。神的公义不是简单的惩恶扬善。在这个物理世界里,公义也反映在苹果当向下落,而你不能挥挥手就让苹果向上飞去;人死后躯体将腐烂发臭,你似乎不能念念口诀就让发臭的尸体复活——在人来看,现在不行、古代也不行。在神没有难成的事,但我不确定祂什么时候需要炫耀、祂要向谁炫耀?对神的荣耀在于感受、更新和创造,谁也没有权利强迫别人都接受个别古人的臆想。神是超越逻辑、超越思想、超越时空的。神没有缺乏、没有需求,既不需要邀请“托儿”去劝说别人信祂,也不需要雇佣“打手”去为祂老人家主持正义。

科学事实是逻辑思辨的结果,具有可重复、可实证的特点,因此十分容易接受,你甚至不需要自己去分析求证。而皈依某一宗教——我指认同某一精神事实,却需要投入生命来求证。那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探险:你将走上一条没有保障、与从前大不一样的道路。有时你甚至需要先相信、再去经验。因为如果不信,则很难取得那种“属灵”的内在经验。这也是一些大哲学家(如康德)在他们的哲学中无法描述内在经验的原因。因为他们自己不是精神探索者。

我对神的相信,是感性和理性两方面作用下的选择,也是内在经验的一个宝贵起点。从这一点出发,我感到收获十分丰硕。這場探險既可貴又快樂的一點,就是不停留在一招一式、一章一句,不駐足與某一景一點。犹如鷹的翱翔,似乎是無需努力的,而你在其中自然能感受那那氣流的拱托、欣赏天地交融那生動的美感。当你发愿时,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帮助你。

上述一切其实不是关于宗教,而是关于生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属灵的经验,可一旦你选择精神探索这条路,你应该得到恭喜和祝福,因为你正接受一项前所未有的、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