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 主要含有以下因素。
第二,世俗见证。人们信教,常常因被信仰的“好处”所吸引。教里常常做这方面的“见证”。这些好处有社交和物质方面的。比如说,较大比例的基督徒在生活事业上比较成功,也有许多见证说信主以后在事业方面有了起色等。心理方面的见证就更多了,例如信仰使人常持平安、喜乐、健康向上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婚姻家庭氛围等。对我来说,主要的益处是在“信”以后才得到的,那就是因“信”而带来的内心的平静欢喜,以及结识了一些很可贵的朋友。
第三,理性因素。信仰能带来有好处固然不错,而你的道是否可信,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可信度”是阻碍大多数人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因素。神造万物各不相同,有的人比较“轻信”,先遇到谁就信谁;有的人则喜欢“较真儿”,什么都考察一番,最后决定信谁或者谁都不信。我属于能较真的(当然,这并不比“轻信”者更“正确”)。我先了解它的基本教义,以此建立一个基本认识框架,然后用一切可能的知识、经验和感觉来检验这个框架。检验当中常常对自己的认识框架进行修正。如果发现它十分难以认同,就扔掉它。不能说我的检验都是对的,但自己感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宗教多是历史久远的产物,自然会有一些人的局限和历史的烙印在里面,提醒大家不要因为其中的一点荒诞,就舍弃了精华。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老子的道学,你知道其精华是清净无为,那么你怎么处理玉皇大帝那一套呢?这显然是道教引入的传说部分,仿佛天庭也遵循当时中国的皇帝体制。你不会因不满于此、而连道学的精华也一同扬弃。
很快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以至于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信错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一个凶恶的神,竟像古代武士那么暴虐、动辄怒火中烧、草菅人命,又似一个老不死的记账员,死盯着你就等着最后算总帐。你可能看到一个偏狭妒忌的宇宙主宰,又争强好胜、夸口炫耀、又时常后悔叹息,不一而足。对那样一个连修行人都不如的“神”,你不要气馁,你理解这些是神话故事,你不嘲笑古人的天真无知,神更不会。神的公义不是简单的惩恶扬善。在这个物理世界里,公义也反映在苹果当向下落,而你不能挥挥手就让苹果向上飞去;人死后躯体将腐烂发臭,你似乎不能念念口诀就让发臭的尸体复活——在人来看,现在不行、古代也不行。在神没有难成的事,但我不确定祂什么时候需要炫耀、祂要向谁炫耀?对神的荣耀在于感受、更新和创造,谁也没有权利强迫别人都接受个别古人的臆想。神是超越逻辑、超越思想、超越时空的。神没有缺乏、没有需求,既不需要邀请“托儿”去劝说别人信祂,也不需要雇佣“打手”去为祂老人家主持正义。
科学事实是逻辑思辨的结果,具有可重复、可实证的特点,因此十分容易接受,你甚至不需要自己去分析求证。而皈依某一宗教——我指认同某一精神事实,却需要投入生命来求证。那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探险:你将走上一条没有保障、与从前大不一样的道路。有时你甚至需要先相信、再去经验。因为如果不信,则很难取得那种“属灵”的内在经验。这也是一些大哲学家(如康德)在他们的哲学中无法描述内在经验的原因。因为他们自己不是精神探索者。
我对神的相信,是感性和理性两方面作用下的选择,也是内在经验的一个宝贵起点。从这一点出发,我感到收获十分丰硕。這場探險既可貴又快樂的一點,就是不停留在一招一式、一章一句,不駐足與某一景一點。犹如鷹的翱翔,似乎是無需努力的,而你在其中自然能感受那那氣流的拱托、欣赏天地交融那生動的美感。当你发愿时,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帮助你。
上述一切其实不是关于宗教,而是关于生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属灵的经验,可一旦你选择精神探索这条路,你应该得到恭喜和祝福,因为你正接受一项前所未有的、真正的挑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