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3, 2013

博导和幼师

—— 从佛陀、老子看耶稣的传道

一个具有高明学识的人,能做好名校教授和博士导师,却未必能在脏区烂校作好一名管“坏孩子”的普通教师或者幼教。

如果看佛陀如博导,那么耶稣则甚似一个杰出的幼师。

我虽热爱平静慈悲的佛陀,却更崇敬付出重大牺牲的耶稣,因为耶稣选择了困难。

对以色列那样靠勇力互相征服互相残杀的游牧部落来说,耶稣的道是超前的。尽管耶稣尽力简化、给予方便,这些“坏孩子”还是不能明白, 甚至就连耶稣的弟子们也总是不明白,就在耶稣受难前后他们还常常犯傻。福音书所记录耶稣的言行,他的弟子们自己也未必理解。

释迦牟尼选了个好地方,因为那里许多人选择追求真理,人们需要他。人们金砖铺地邀请如来讲学。他的徒弟几乎都是罗汉和菩萨。

老子选了个好地方,因为那里的人具有接受启示的心,中国人几乎个个都是哲学家,他们需要最高明的哲学。经不住函谷关的官员软磨硬泡——人家仪仗队接送,老人家写几笔交差,后辈对此文此人敬若神明。

再看看耶稣挑的那地儿——那是让如来和老子们光听见就怵头的地方。那里住着一群迷信、野蛮、动不动就拿石头砸人的牧民和果农。他们悲伤绝望、痛苦挣扎,他们离真理越来越远却毫不知晓。他们最需要救赎,却想不到去寻求,因他们自以为神就是自己的亲爹、而不是其他人类的爹。耶稣去找他们,是为安慰那里最痛苦的人。有人攻击耶稣说他专跟税吏妓女们混在一起,也有人称耶稣为罪人的救赎者。是的,耶稣的确注重帮助那些为人所轻视的、问题比较多的人。

如来轻言细语说“须菩提、汝当谛听”,当时静得连颗针掉地上都能发出雷声,那须菩提可是菩萨级的大智慧啊!对比之下,耶稣对他的那些乱哄哄的人,却不得不大喊大叫:“有耳的就要听!”嗓子都叫哑了、声音被淹没在人欲喧嚣之中。

老子口里念念“道可道、非常道”,高屋建瓴;耶稣却不得不耐心从基本讲起:“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口角都磨出了血泡。

佛陀对求道最高境界的描述是不住于相、不住于法和非法,试问你能跟以色列人讲这些吗?你那是找砸!耶稣不找砸,他說:凡祈求就得著, 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运用旧约的调调表达求道初期应有的执着。

耶稣怎么解说“活在当下”?耶稣说:扶着犁头朝后看的,不能进天国。耶稣还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於饮食麽,身体不胜於衣裳么?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

煞费苦心啊!

为了救助这群人,耶稣有时扮城管砸小摊,忽而逞辩才救死囚妇女,行了这么多神迹,还要被钉死,一般人看来实在太冤!更冤的是,身后要为那群选民所干的坏事背黑锅,一背就是两千年,真是难为了耶稣!

地藏王菩萨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韦陀菩萨也发愿,不度完一切生灵誓不成佛。耶稣好像没说什么高言大志的话,但是他真的去做了。

1 comment:

Yuming Wang said...

Yum2012@wxc:耶稣的确救了很多人:博爱精神是有果子的
从百姓的层面来看,西人如我们的同事、邻居,总体上还是比较诚实,友好,礼貌,和乐于助人的。
从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也能看出他们普遍比国内的孩子显得单纯。
雨果的《悲惨世界》虽是一本小说,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基督教文化核心(博爱)对人类灵魂的塑造。
有信仰的生活所带来的价值,平安和祝福,往往会被史书记载的阴谋打杀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