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8, 2008

股市:人造的“自然奇观“

---- 作为技术派的我的炒股哲学

(按:过去约有两年的时间,曾经醉心于炒股并研制自动交易系统,很有乐趣、也交了不少学费。这是我2008年收手时写的一篇总结。里面的道理多非泛泛之论、而是无数牺牲和专注换来的。股市就像浓缩的人生,我们大都需要常常走出自己的战场、走出自己的得失,我们需要片刻安静。让我们在宁静中感受、欣赏一下生活那冷酷的美丽:-)

1、人造的美?还是自然的美?

股价曲线,神秘莫测,万变不离其美。与其说它展现了人的智慧,倒不如说它更接近于自然。股价图上每个点好像都是随机的,似乎又是早已确定的。你无从画出下一点,但总能从过去的历史索骥其飞伏因缘。这种历史,可能是刚才的几分钟几小时,也可能是几天数周甚至上溯数年。这种优美的不确定性、内在的谐调和奇妙的巧合,就像一部构思精巧的小说,一幅钩深致远的画卷,一曲严谨奔放的奏鸣。技术派的人,喜欢使用均线通道,阻力支撑,以及成百上千的指标,来解释过去推测未来。令人惊奇的是,人类贪婪恐惧诸多丑陋劣根,汇聚在这里,却构筑出一组组Fibonacci,一道道黄金分割,那都是一幅幅绝美的图画。我把它看作是纯粹的人类精神建筑物,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像文学艺术,又像宿命人生,里面实在有太多的奥妙。


编了一个小程序,用随机数,按照一个简单规则生成股票价格时间序列。产生的蜡烛图,居然跟“真的”别无二致,居然走出了各种常见的股价模式,如通道阻力三角头肩双底,应有尽有。

这次数字试验很有哲学意义。它道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心即自然。

2、和谐和冲突的美

美有两条腿,左腿是和谐,是有序,是规律,是底限,是回归和可预知;右腿是冲突,是个性,是浑沌,是无常,是叛离和不可知。这是美的基本要素,使美可以把握却不可预见。就像一部好的小说,情节需要合理,结果却不能预测。

你对美的左腿认识越多,你越能欣赏她的右腿。你的股市交易知识越多,你便越能会意它的和谐,你会常常对自己说:我几乎都猜对了!

更重要的是,你的股市交易知识越多,你也越能了解,没有人能猜出明天股价怎么走。

从水晶球到经济模型,从江湖术士到华街大佬,当他们信心十足地告诉你明天股市会怎样时,你不妨问问他:你打算把你的身家性命都赌在这个预言上吗?

他们不会,你也不会。


3、和谐的左腿:做趋势还是做逆转?

趋势和逆转是股票操作最大的两组策略。做趋势通常指“突破”战术,以及上升通道中作长,下降通道中作短的操作原则,我称之为顺势。而多数评测divergence的技术指标,以及著名的DeMark理论,则属于做反转,我把这种做法称之为“接飞刀”。顺势和接飞刀各有道理,前者强调“趋势是我们的朋友”,后者加上一句“除非趋势行将改变”。

我的朋友一青同学擅长接飞刀,曾使用历史数据对股票LEH进行了验算,得出一条简单的赚钱规则:每天在开盘价上面$2.1处作短,开盘价下面$2.1作长,收盘时平仓。不管价格如何波动,总数大赚。从2007年7月到2008年5月,平均每天大约可以赚到2%。这可是个不小的发现。

我把这个理论发展到了极致,编出了复杂的程序,进一步对参数进行优化,我甚至采用了追加的方法,理论上可以比他的$2.1法则赚得更多,应用更广。有了程序,我得以进一步验算许多股票的10年20年数据,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实在太不稳定。一套参数在一段时间里赚钱,在另一段时间里却是亏钱。几乎任何参数,在长一些的时间框架内,都有很大的输率和持续性。

既然能持续输多赢少,我何不反过来做呢?于是采用相反的优化目标:用最大损失来优化参数,然后反向操作,也就是把买卖互换。这样一来,效果好了很多,在不同的时间框架内,基本做到了赚多输少。

大量的计算,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一个原理:顺势的胜算远远大于接飞刀。其实这个原理可以形象地图解如下:

1) 顺势做法:在上升(下降)趋势里,任何时间买入(卖出)都是对的,只有一点是错的,那就是反转点。
2) 飞刀接法:在上升(下降)趋势里,任何时间卖出(买入)都是错的,只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反转点。

在判断顶和底上面,我交了不少的学费。最后不得不专心跟趋势交朋友。


4、凶猛的右腿

可是我的程序一旦实施到日常操作,却发现输掉的比例远远大过了预想。细细想来,原来问题就出在一个“历史重复”的假定上面。优化的基础是历史数据(例如1年),既然我们根据这一年的数据优化算出一套参数,使得这一年内利润最大化,那当然就没有总效益为负的道理。问题是过去这一年的行为不能决定明天的行为;也就是说我的优化仅仅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方法。它只能说明过去,不能预测将来。

这就是股市的右腿,亦即她的凶猛和离经叛道。她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美人儿,也是一头全新的猛兽。她举手投足都中规中矩,却又令人匪夷所思。她每一次明眸传情,都会让不少人销魂倾倒。她会突然咆哮,顷刻间把殉情者啮食殆尽令其尸骨无存。

简化以后,她的行为无非是震荡和长奔两种形态。我试着用自己的模型去对付这两种形态。然而,我对付震荡的收益最后被长奔所抵消(俗话说:事不过三),对付长奔的利润为震荡所化解(俗话说:躺着有多长、站着就有多高,反之亦然)。这两种形态的交叉组合,足以难倒一切理论和一切制服她的企图。在她面前最容易失去空间感。从她的舞蹈欣赏她的美,你能看到那野兽在沼泽中翻滚,在丛岭里跳跃,一路撕碎吞噬着无知的情人,摆脱作弄着追逐其后的猎手。

你必须能够战胜随机数,才可能战胜她。你就算能够战胜随机数,也未必可以战胜她。

就像对弈,如果下棋的规则是公平的,你就不可能有一套必胜的下法。

既然这样,我们还有机会吗?

如果你没有特别好的第六感,你就不得不依仗两样东西:

1) 概率。你不得不依赖她和谐的左腿,你的交易系统必须建立在可知的基础上,达到70%以上的成功。顺势而为是我的第一选择。
2) 止损,风险管理。你不得不防范她那凶猛的右腿,你必须在进入之前制定逃脱计划,一旦你被攫获你必须坚决斩断情根。

安全的招数通常存在,却往往在事后才能想起。


5、随美起舞

关于爱情的哲学:她是一个整体,你喜欢她的左腿,就要接受她的右腿。

关于简单和复杂:用最复杂的数据验算最简单的规则。大道至简。

关于交易系统:需要大量和永不停顿的维护更新。过程是艰辛的,因为“一劳永逸”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

关于纪律:在这里最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一个“我”字。

关于自动交易:半自动就够了。扩展性第一。

关于聪明:你面对的是大财团大机构。你的敌人在信息装备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他们聪明贪婪并控制了一切。跟着他们玩,散户就像原始人用木棒去抗衡坦克车,“生存还是毁灭”一目了然。靠聪明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们需要一些第六感,或者悟性,或者愚钝。

关于愚钝:为什么要愚钝?因为大众不愚钝。大众很聪明,而股市更聪明。股市欺骗的是聪明的大众,我们要按照自己的规则玩自己的游戏。要“去大众化”。

关于第六感(直觉):我一向反对直觉,现在妥协了。第六感与交易系统本质上是矛盾的。看到人们预测未来的实验,信一信也无妨。如果你能够感受到下一根烛线收在哪里,你能利用直觉提高10%以上的系统正确率,那就试试吧。前提是坚决止损。


6、终极境界

股市再险恶,也比不上我们的心。股市以她独特的美丽、空虚和凶险,激励我们,迷幻我们,误导我们。而最后我们的输,都是输给了自己。如果你坚决地采用随机操作法,你的胜算占了50%。而我们自以为聪明,想通过阅读分析研究去多赚点,结果,胜算大打折扣,平均赚钱机会远远小于50%。死于非命者多出于此。一年多的风雨磨砺,真正让我看到了“自我”是多么凶恶,战胜股市的终极境界在于战胜自我。


这九个字,看似简陋,实则既玄且难:无输赢,无期盼,无忧虑。

再简化一步,只剩下两个字:无我。

Tuesday, October 7, 2008

小日子中的大件事


刚刚放下电话,感到由衷地高兴。把消息告诉了可儿。可儿先是不信,继而就哭了。刚才足球教练Roy告诉我,可儿被AYSC Stinger代表队录取。教练向我历数了可儿良好的素质技巧以及学习态度,并向我们表示祝贺;他说代表队非她莫数并要求我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这算得上 是平凡小日子中的大件事。

尽管可儿从去年起就被选进Northern Lights校队打排球和篮球,但在浓厚足球氛围的小镇上,能进Stinger的Rep对她对我无疑都是一份沾沾自喜的荣耀。其实我们对代表队的向往,主 要还因为她喜欢踢,我喜欢看,夏天太短了,入了代表队,冬天也训练,也比赛,多好!

这一年“我们”的足球水平又有长足的进步。如今可儿的 过人动作已经像模像样,奔跑、长传也有提高。我们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球场练习。可儿着迷足球,以至于一有空就在家里颠球。为了提高短跑速度,她还在地库练 习蛙跳和小杠铃。为了配合可儿,我也研究了不少足球教学资料,还学习推广了一些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跟乒乓的状况相似----我虽然玩得不好,理论知 识学了一大堆。

前不久我跟孩儿她妈还在商量,到底要不要鼓励可儿踢足球?篮排足球占用那么多时间,哪有时间再练习乒乓?教过可儿的乒乓教 练都说她将来很有希望。一旦进了足球代表队,训练比赛要吃掉很多时间,恐怕不放弃乒乓都难。最后忍痛下了决心:她爱玩啥就玩啥吧。往好处想,足球是团队的 游戏,也许能帮她学习一些人际关系的技巧。

之前,可儿参加了四次选拔训练。两次表现良好,另两次感觉稍欠。她一紧张就不能好好发挥,选拔到了尾声,她还以为入选无望。其实从那40多个参加选拔的女孩中,我没有看到一个比她技巧更好的选手。所以我心里有底,我觉得肯定能行。

她真的很行,她做到了。她说:“Did I make it?” 然后高兴地哭了。她真的喜欢足球。她抱着我,说谢谢,说她爱我。她跑到YouTube,说她最近发现一段Pachelbel的Canon很好听,要把这首曲子献给我。

谢谢你的音乐,谢谢你,可儿!你知不知道,你给我带来多少快乐?


Wednesday, August 27, 2008

圣经:一封来自上帝的情书

我的鸽子阿!你在磐石穴中,在陡岩的隐密处;求你容我得见你的容貌,得听你的声音;因为你的声音柔和,你的面貌秀美。
----(歌二14)

父母之爱和男女之爱,是不同的两种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没有条件的,父母对子女的救援也是没有条件的。而男女之爱是有条件的,弄不好因爱成仇还会动刀子。

从这一点来看,上帝对人的爱似乎是有条件的。圣经说上帝创造人,上帝也爱人,像慈父一般。毫无亵渎之意,但作为一个父亲,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也是父亲的上帝不喜欢自己的子女拥有智慧,从而将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更不能理解,作为父亲的上帝怎能屡次下手毁灭自己的后代。《圣经》上有句箴言,“上帝毁灭 一个人,首先要让他发狂。”此话若出自父母之口,那真叫毛骨悚然。

当然,上帝的本意是侪辈无法揣测的。

情人都希望能够控制对方,因为情人需要爱,更需要被爱。情爱需要忠诚,需要信念,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对方不爱自己或者去爱别人。情爱伴随嫉妒,嫉妒造成毁灭。他们忧心忡忡,猜忌多疑,因为无法控制对方的灵魂;他们独断霸道, 争执纷纭,因为担心受到侵犯。担心失控他们不停地表白,喋喋不休于“我爱你”的咒言,以麻痹爱人坚定自己;他们制定规则签订条约,还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情书。

从这些方面来看,圣经怎么看都像上帝写给人类的一封情书:我爱你们,你们也一定要爱我,不然就吃不了兜着走。可想见,由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上帝的确很爱人类。像痴情的老男人爱上个放任不羁的小姑娘。

属灵前辈建议如此读圣经:

- 像读合约一样仔细;
- 像读情书一样投入;
- 像读圣旨一样庄重;
- 要亲近神而不是只亲近圣经。

Thursday, August 7, 2008

噩梦


昨天一大早,可儿来到我的床上,哭诉她梦见我在一次雪崩中丧生。今早她又来讲述一个刚刚才做的新鲜噩梦。

她梦见自己和小妹妹乐乐一起被收容到一个寄宿学校。那里全都是无家可归的小孩,有一些是过去认识的小朋友。女校长是个暴君,动不动就处罚学生。一些孩子犯了错被罚,手掌被钉子穿透。到后来,校长甚至残酷地用炸药处死孩子。在亲眼看到两个同伴被炸得血肉模糊以后,可儿感到自己也离死不远了,她决定逃跑。她要逃出去寻找爸爸妈妈,然后回来营救其他人。可是最最难办的是乐乐。她知道如果不跑掉,自己也无法保护乐乐,却又不能带她一起,因为逃跑实在太危险。最后只好把小妹妹托付给一个叫莉莉的伙伴。到了晚上,可儿找到了机会,迅速从操场跑到一片灌木丛中——就在这时,一阵清晨的锅碗瓢盆声把她从梦中惊醒。

令我感动和宽慰的是,醒来以后,她还特别担心妹妹的安危。

可儿讲完了抹抹泪问我有没有办法可以不做梦。我说做梦不坏呀,还可能是好梦呢!她说,做好梦也难受,因为醒来以后知道是假的。

好一个悲观主义者!既有一搏生死的英雄气概,也有多情善感的忧郁气质。

(可儿梦见爸爸在雪崩中丧生,可能是因为爸爸告诉过她,有次感觉差点被冻死。关于寄宿学校血肉横飞的惨状,可能受最近一条新闻的影响:在灰狗上一个壮汉用刀捅死邻座的小孩,并将其割头剖腹。)

可儿看到爸爸的描写,觉得把她的梦弄走了型。愤然疾书,得原本The executives and sacrifices”。

Monday, June 30, 2008

帅呆了,今天可儿独进二球!


今天有比赛,是可儿她们绿衫葡萄牙队迎战黄衫的巴西队。葡萄牙虽强,今天却占尽了劣势:缺了Kianna和Taylor两员大将,到场的人数也只有10人,比对方少人,全场没有替换。进入11岁组,她们已经开始踢标准11人玩的大场地了。她们能不能有效布防?能不能跑完全场?我替她们捏了一把汗。

比赛到十多分钟,巴西队禁区内手球,被罚点球,教练钦点可儿主刀。可儿助跑几步,轻松将球踢出——足球直奔球门左上角,进了!对方门将徒劳地比划了一个扑球的动作。

下半场七、八分钟,可儿从边路得球,晃过一名后卫到了大禁区,面对另两名后卫,突然在大禁区外的右侧拔脚挑射,皮球从敌方后卫中间升上去,又在下降中贴着对方大门横框飞入:再下一城!在她们这个身高,此球是无法破解的,对方守门员只能仰头兴叹。

五分钟以后,可儿再次大力射门,皮球打在对方队员腿上,正好落在门口一个队友脚下,被那小姑娘轻轻一碰,又进了!

本次比赛在缺兵短将的严峻情势下可儿发挥极其神勇。她频繁的的抢断、过人和射门,再次令我刮目相看。因为她控球能力较强,脚头硬,传球准,所以凡是球到了她的脚下,我就会感到十分放心。

到了最后约十分钟,对方近距离大脚高球,可儿躲闪不及正中面门,当即打得血流满面。而她却在拼抢到该球并传给队友以后才下场处理鼻血。可儿下来以后,场上形势逆转,对方开始围攻。不忍心,可儿又回到教练那儿请求上场。当她返回球场时,家长们擂起一片掌声。

最后葡萄牙队4:0获胜。

(下一场比赛于7月7日星期一举行。可儿的葡萄牙队2:0胜捷克队,两球均为可儿所进。本赛季截至7月7日可儿共进5球。)

Sunday, June 8, 2008

乐乐的足球趣事:It's amazing!


今天乐乐们运气不济,或者说对方的运气太好。荷兰队只进了一个球,却被日本队灌了十多个,被揍得一点还手的力气都没有。结束后,乐乐的教练眉飞色舞地对我说:"It's amazing, eh?" (太精彩了,你说呢?)实在是太精彩了,准确地说是太美妙了。有宜人的天气,看可爱的孩子们在漂亮的绿茵场玩耍,还有什么比这更吸引爹爹妈咪们的呢?

乐乐的足球趣事:What happened?


孩子们踢球时不太重视边界。一次乐乐的橘红队正跟金黄队踢球,不知什么时候邻居的绿队和兰队入侵进来。当四种球衣杀到了一处时,许多孩子傻眼了。她们纷纷举手问教练:"What happened?" (怎么回事儿呀?)

乐乐的足球趣事:Hey where's our net?


第二次比赛中,乐乐们已经有一点抢球的意识。当她做守门员时,有一次带领其她3个守门员奔出门区成功截获一个来球,然后她们就在那里聊天。过了一阵子,当一个孩子漫不经心地回过头来时,她居然没看到自己的球门,Hey where is our net? (喂,我们的球门呢?)原来她们边聊边走已经飘移到了中线附近。

乐乐的足球趣事:Turn back, turn back!


一个小孩在敌方门前拿到球。由于对方压了过来,那孩子只好带球回奔。糟糕的是,这孩子不会停球,也不会拐弯儿,她就一直带球奔向自己的球门。教练大急, 狂叫Turn back, turn back!(转回去,转回去!)孩子也很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状。更好笑的是,就在那可怜的孩子即将把球带进自己 的球门时,教练终于忍不住跑上去改变了球的方向,避免了一记懊恼的射门。

Thursday, June 5, 2008

乐乐的足球趣事:Are you watching TV?


今年夏天乐乐加入了姐姐所在的那个AYSC Stinger俱乐部,算是开始了她的足球生涯。

她们的球队都是以世界强队命名的。例如可儿的球队叫做葡萄牙,着绿色球衣。而乐乐的那个队叫做荷兰队,着橘红色球衣,共8名球员。乐乐们的比赛阵容十分奇特,微型场地,8人上场,4-4阵型:4个前锋,4个守门员,为我前所未见。

在乐乐们的U6G(6岁女子组),起初选手们基本还不懂规则。然而就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孩子们已经开始比赛。于是就有了很多的趣事儿。

一次对方把球趟到荷兰队的门前,己方的4个前锋可能嫌太远,不愿回来,就远远地看着;不知何故,就连守门的4个孩子,也都着魔一般,安静专注地眼看着对方慢慢把球送进自己的小门。这样的事儿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教练幽默地问孩子们:“Hi girls, are you watching TV?” (孩子们,你们在看电视吗?)

Friday, May 2, 2008

英文趣事(7):超级奉承 - YOU ARE THE SHIT!

焦头烂额的技术支持人员被一个棘手的客户问题折腾了一宿,不得不在周末早上向我电话求救。那天我感觉不错,一碰一个准儿,不多时就帮他找到并解决了问题。

那位作现场支持的美国小伙子感激不尽,对电话大叫:“Yuming, you are the shit, you are the shit!” 想当然,他不会是在骂我。

平时经常得到这样的赞美:“You are the man!” 今天倒好,我成了“shit”(屎)。

请教土著,太君又说啦:当然是夸你棒啦。比方说你在凌乱的储物间找东西,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你会高兴地说 “that's the shit!”

关键在那个the,表示不是一般的屎。如果没有the,那你就真的成了一泡屎。

Thursday, May 1, 2008

拍马蹄儿


每次可可乐乐画完一幅画,都会让我点评她们的新作。我自然是往死里夸,夸到她们深度催眠深度陶醉为止。妈妈说我这叫拍马屁。

如果马屁没拍好,被拍的不高兴了,那就叫拍到了马蹄儿。

一日可可完成一幅素描,高兴地呈给我:爸爸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我扫了一眼说,嗯,我喜欢这个蛋糕,画得很棒!你看......

可儿大怒: Daddy ~~~ it's not a cake! It's a hat!!! (爹爹,我画的不是蛋糕,是顶帽子!)

我呆。

。。。。。

又过几日,可可给我看她的另一幅新作。

我惊喜地赞叹:Wow, 这鸭子画得真不错! ......

可儿再怒: No, it's a swan... you made me feel so sad!

是天鹅?我让她感到很难过! ---- 不好,又拍到了马蹄儿。

英文趣事(6):名字的困惑 U MEAN vs U/ME

我喜欢自己的中文名字,所以到加拿大以后从没要起一个洋名。 洋人念我的拼音名字Yuming时,通常发声为“U-ming,幽冥”。我对此不但表示理解,而且自己也常常使用这个发音,表示入乡随俗。

这个名字有时也带来问题。洋人在不确定对方话语时,常常用咨询的口气说“you mean...” 这时,我常常以为那人在叫我的名字。

一日去探朋友。他们住在统一管理的大院里,每次门卫需要把探访者的名字通报给住户,认可后才能放行。我摇下了车窗,告诉门卫我要找谁。

门卫问:"What's your name?"
“U-ming.”
她以为我没听清问话。 "I mean I need your name..."
"U-ming."
"I am asking...WHAT, IS, YOUR, FIRST, NAME?"
"My --- name --- is --- U-ming" 我肚子都笑痛了。
"You, me?" 她也笑了。
“Yes, you, and me!”
她说,you-me, 这个名字好记。

以后我再来这里,她果然能记住我的名字,直接通报我的朋友说:You-me来看你啦。

Tuesday, April 29, 2008

英文趣事(5):并不谦卑的 IMHO


IMHO 是 In My Humble Opinion (以我之愚见;依我谦卑的看法) 的缩写。第一次在同事的错误分析报告里见到这个缩写。他在那里回答质量检测人员的提问。

这位洋人同事英文超级棒,可以在10分钟内写出5、6页报告,是我的偶像。我立时觉得他这个短语很妙。当天就用到跟我上司的对话中。

上司听到后显得特别高兴,委婉地说这个短语实际上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中用得不算太多。

后来我再查了查,原来许多情况下使用这个短语表示“其实并不谦卑”的意思,大概也可译为“恕我直言”吧。

英文趣事(4):暧昧的 IF YOU NEED ME

老外工作中有时会说这样的句子:Let me know if you need anything from me (需要帮忙就说话)。

俺喜欢模仿擅长模仿。这一回却栽了。

那次帮一位女同事分析一个技术问题后,她道谢:“Thank you!” 俺爽快地回答:“You are welcome! Just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me.” (需要我,就说话。)

旁边一个混混哥们儿听到后狼声大笑,笑得既猥亵又暧昧。女同事也一边笑着一边转过去骂混混:“You bad guy! (你这坏蛋!)”

后来才知道是我用得不恰当,比较暧昧。 原来你可以说“需要我的帮助 need help/anything from me”,却不能说“需要我 need me”,除非你想跟她/他调情。

Monday, April 28, 2008

英文趣事(3):奇怪的 PMS

在Acres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电力管理系统。我把它直译为 Power Management System,简称 PMS。

平生第一次用英文写了个30多页的设计文档。拿到头儿那儿去看,老先生同意了所有的技术设计,改了几处错别字儿,另外全部删改了我的PMS一词。

改就改呗,在英文命名方面,我向来尊重老外的意见。只是好奇,忍不住问他为什么改名。他说,PMS不好。我再问,他还是说不好,吞吞吐吐。

后来我请教年轻点的老外,才知道PM是女人月经的意思。问了好几个,都是这么回答。可是真奇怪,到现在我也没有google到这种解释。

Sunday, April 27, 2008

英文趣事(2):中级听力 - “NO, GO AHEAD”

刚到加拿大时有一次在公司饭厅就餐。我打算从一个有人的桌旁,搬一把椅子到附近无人的桌子边。我轻声询问那两位就餐者:“May I take this chair?”

二位抬起头来友好地看着我,其中一位斩钉截铁地大声回答:“No, go ahead!” 当时我按字面理解,是“不行,一边儿去!”

你水平高,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啊?

“咦——?”我望着那位仁兄足足3秒钟,有点意外、有点手足无措,又见他很友好一幅默许的表情。我还是决定搬走那把椅子。

后来搞懂了,其实在那种情形下,通常的问法是:“Do you mind if I take this chair?” 当时饭厅嘈杂,他没听清我的问话,便按照常规大方地回答:No, go ahead! 意思是“我不介意,你请便。”

英文趣事(1):低级错误-“FREE”

12年前,我随一个电力考察团赴美。作为最年轻的成员,我的英文在代表团差不多算是“最棒的”。一日去到一个变电站,建筑物大门上写着“SMOKING FREE BUILDING”字样。我立即通知大家这栋房子里可以抽烟。

大家点上香烟,准备进去。接待方却说不行:“Sorry but this is a smoking free building. You can't smoke here.” 我问“啥是free呀?”她说就是no smoking(禁止吸烟)的意思。

到控制室介绍完情况以后,接待用这么一句话收尾:“Please feel free to ask questions.” 正巧翻译遗漏了如此重要的一句话。正好是个机会,卖弄一下刚学的free。我马上宣布“太君说了,这里禁止提问!--- 至于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

不幸,又会错意了,其实太君的意思是,“有问题随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