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 2013

什么是“空”?

——名言隽语的一个注解


在每天读到朋友们抄来抄去的至理名言中,有不少涉及到佛家的学说。看过了,觉得有道理、有美感,随之赞一把、转发一下,束之高阁,然后就忘了。这些东西看得多了,我们发现不但记不住,更难以在生活中付诸实践。

比如说,我们天天谈活在当下,却偏偏为明天忧心忡忡;我们口口声声说放下,却难免在世俗的浊流中苦苦拼争;我们大讲仁爱慈悲,却无法平等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读者要是能弄清楚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可能会更有裨益。如果你了解一些“空”的道理,你会发现众多说法,甚至不同宗教的教义,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你会更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那样说,你甚至可以分辨它们是否合乎“大义”。然后你不必受累于文字层次的“道”,你会多一些祥和、宽容、祝福和勇气。

下面用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一下佛学的核心“空”究竟是什么。


一、宇宙是什么?

宇宙就是我们通过感官(以及思维)所了解的世界。我们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从色、声、香、味、触各个方面感受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几乎构成了我们对宇宙的全部感知。


因此身体各感官是我们关于宇宙知识的基本来源。没有身体感官,我们压根就不可能知道有没有一个宇宙。


二、宇宙是真实的存在吗?

我们感受到的世界好像十分真实。但稍加考察,我们却没有绝对的把握去回答“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所感知的所谓真实,都是身体各器官告诉我们的。

感官通过电信号,将一些刺激传递给了大脑,我们仅仅通过这些信号,便相信了客观世界的存在。

可是我们的感官或者它们发出的信号是可靠的吗?万一它们联合起来骗我,会怎样呢?

下面让它们来骗骗你。


三、让我给你造一个宇宙来。

所谓“眼见为实”,在哲学上是一个不严谨的断言。眼见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如果把眼、耳、鼻、舌、身都移去,用一个电子装置来代替我们所有的感官。当这个电子装置发出适当的光、声、气、味和触觉信号时,“我”仍能感受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大千世界。科学家早已成功地做过这类局部实验——例如用摄像头跟视觉神经相连,让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等。

换言之,仅靠一些信息、信号,就能够让我们看到的这个客观的大宇宙——并不需要客观宇宙真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感受到客观宇宙的充分条件不是宇宙的客观存在,也不是眼耳鼻舌身各器官的存在,而是大脑通过任何方式接收到这些信号。

即便没有眼耳鼻舌身发出的信号,也没有那么个设想的“电子装置”,我们都能在睡梦里或者想象中造出几近逼真的世界。因此,外来的信号也不是必须的。只要大脑处于某种状态,就能自我产生出感知所需的信号,使景象似“真的”一样。

并不排除客观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但以上客观宇宙不存在的假定,在逻辑上是严格可信的。


四、“我”是谁?

“我是谁”?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它是所有宗教和哲学企图解决的最大难题。

我们这个世界大系统,是由“我”、大脑、感官、客观宇宙所组成。从前面的解释可以看到,如果移去了客观宇宙,甚至进一步移去了感官,“我”仍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当“我”或者大脑得到各种信号时,不管这些信号出自“真实”与否,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我”就说“知道了”并发出相应的反应。那么,大脑是必须的吗?

当我拉一拉开关,灯亮了。我以为由于我的手拽了拉线,导致开关动作,电源接通,交流电流过灯泡,发热并发光,照亮了房间。但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如佛家所言,没有手、没有拉线、没有开关、没有电、没有灯泡、没有光和热、也没有房间,一切都发生在“心”里。

同理,我们都以为外界通过感官进入大脑,引起了“我”的一次观察。但真实情况也可能是,“观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引起的,观察中没有外界、没有感官、没有信号,甚至也没有大脑!因大脑本身也是物质的,是客观宇宙的一部分,它同客观宇宙一道被排除出我们的系统。

现在还剩下什么?唯一比较肯定的存在,就是那个观察者和提问者,那个“我”。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移去了一切物质,佛家认为这时只剩下非物质的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佛学中的末那识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自我(小我、EGO),是烦恼轮回之根源,而阿赖耶识就是大我、真我,是那个“空”。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心”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生末那识、意识及一切法,它毕竟空也毕竟有,是真正的主人。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们窥见了世界“空”性说。但这毕竟只是一些合乎逻辑的假定,或具有可能性的猜想。那么佛学里的“空”是猜想吗?

佛家说,“空”的学说不是猜想,而是历经无数人所实证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修行者入定后,在大智慧的光照下,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是“空”的;感官、信号、心智和思虑,皆是“空”性。

空不是没有,而是一种无法描述的、超越时空的万物之本,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就是绝对存在、绝对精神、自在自为,空是大我、SELF、法身,是慈悲和大爱,是上帝、永恒,是生命宇宙的源头。

因此,宇宙只是“空”创造出的图景。万有既是作为客体的一个游乐场,同时也是作为主体的“空”的触角和参与者。

“我”是谁?——“我”就是那个观察者,那个宇宙的主人,那个神圣不死的“空”。


五、认识“空”以后

在这个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意识迅速成长。过去需要许多世纪才能流传并被人接受的思想和观念,现在短短数年就可能达成共识。随着我们更多地了解宇宙的“空”相,作为整体的人类便有了更好的参照去选择自己的未来。

对世界空相的了解可使我们从中受益。

1. 你是不生不灭的。有了这个安全感,你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生老病死和世态炎凉。

2. 人类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一”,都来自同一个根。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惜生、爱护自然就是爱自己。这就是慈悲。

3. 你会变得谦虚而平和,因为你和众生都来自“一”而回归于“一”,众生都是佛。你会发自本性地敬重每一个人包括晚辈、下级和敌人,甚至敬重每一棵树、每一株草。

4. 自我(或称“小我”,EGO)是被巧妙蒙骗的一种幻象。不那么强烈地执着于自我,就更容易放下有关自我的纠结和烦恼。

5. 存在本身就是高度的精神创造,你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创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值得忘却自我的创造性工作去做。

6.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的理想和愿望就是宇宙的理想和愿望。当你凝神发愿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助你。

7. 时间和空间一样都是虚幻,历史也是虚幻,它们不必是真实的存在,但它们能帮助你感受这伟大的造物并做出自己创造的选择。人类历史是一部精神探索、创造和选择的记录。你不会再抱怨历史某一页的黑暗,谴责别人行为的不当,你既是恶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

8. 你就是“空”,就是宇宙的主人。你来这里,是为了当下一刻的观察、感受和创造。你还有理由不喜乐吗?你还有理由麻木不仁、或踌躇不前吗?

当你接受世界空性说以后,你对的生命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但你仍会有一些烦恼纠结。这是因为我们只明白了一些道理,还没有“开悟”和“得大解脱”。所谓开悟,又称证悟,是在静默中直接经验真理而引起的生命跃变。

通过修行而到达彼岸,是少数人的选择。悉达多不是一个科学家、艺术家,也不是一个文人和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他选择了修行,他以忘我的追求和高超的智慧,终于找到这个超级迷宫的钥匙,并因此创造了佛陀自己——这就是他献给宇宙、献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出家修行。修行只是个人创造性工作的一种选择。我们当向宇宙、向自己献上什么礼物呢?答案全然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Sunday, September 29, 2013

今天去农场摘苹果 (We Went To Farm Picking Apples Today)

我们终于都有了自己的苹果。
Finally we all have our own APPLE.



你有苹果五代,我有苹果五袋。Your Apple 5 vs our APPLE 5.




忍不住爆个料:其实我们已经发展了苹果6,目前处于超前地位。
Can't help posting a breaking news: Actually we have developed  APPLE 6 already so we are leading now.








吐槽:此项目开发耗费巨资、不惜血本。下图为开发人员正加班加点赶活。
Insider says this is a very expensive project. The picture below shows the R&D staff is working day after night.


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宗教争吵可以休矣

话说世界乃是个多彩的舞台,我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世界又是个丰富的游乐场,我们嬉戏人生、游历发现。一代又一代,我们如梦般往来穿梭。如果大家都安心于表演和体验,世界就是完美的。在一个完美的世界,宗教和真相都是多余的。

问题是,在这里有很多人并不安心。

这些不安心的人中,有一小部分人对这个舞台和游乐场感到厌倦和好奇。也许是直觉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定有蹊跷,于是他们决心要找出这个真相、出离虚幻。这些人中多有帝王将相、富豪之辈、或睿智沧桑之士,他们往往已经得到了很多,才产生出离和超越这个世界的愿望。悉达多王子(释迦牟尼)出身皇室,是这群人的一个代表。他所成就的佛学,正是为满足这小群人的超越的需要。佛教虽然也施泽于普罗大众,但出家者须发愿一生放弃世俗、心无旁骛追求真相。所以,佛教本质上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是出世的宗教。

另一部分人,在这个世界活得十分冲突纠结。任何健康、财富、权利、爱情等方面的缺失和不如意,都可能让人们痛苦不堪。人们迫切需要安慰和救赎,以便在这个世界活得不那么痛苦。耶稣、穆哈默德出身贫寒,他们的宗教,主要也是为安慰痛苦的人。这些人因痛苦而软弱,需要一个强大的父亲或大哥;教义中的谦卑、认罪、敬畏、盼望,都是有效止痛的良方。这些人组成了世界的大多数,他们只愿过得更好,而无意离开这里。基督教和穆斯林教,旨在帮助这些个普罗大众,在本质上都是入世的。

简言之,出世的佛学,其对象是少数人,目标是追求真相。而入世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则是为多数人寻求安慰。它们都帮助这个世界、使它成为更好的生活环境。

明白了这一点,佛陀、耶稣和阿拉,就不必互相挑战和争吵了:他们都是针对不同的病症而下的不同的药。他们当相互尊重才是。

如果你相信有神,你会大大地感恩:神通过不同的方式,关照不同的人群,满足不同的需求,那是何等的慈爱和体贴! 要是你不信有一个万物之主,那么从“市场”的观点,你也能解释这种现象:宗教是被人们的需求所产生出来的。

Monday, September 23, 2013

我那难以升级的CPU

尽管通风良好,也会时常过热。


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爱情与梦想


理想不同,不一定是杯具,说不定还双赢呢。

Friday, September 20, 2013

Thursday, September 19, 2013

2013年中秋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13

“着”而不急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行为艺术家。


Monday, September 9, 2013

日子飞啊飞,竟是越飞越快

日头也一天比一天短了。

Wednesday, August 28, 2013

我有一个梦想

1963年8月28日,也就是50年前的今天,马丁路德金发表了题为“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已部分实现了。让我们继续梦想,去迎接一个没有战争和贫乏的世界,愿真爱合一与人类大家庭早日实现。


“在我们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切不要错误行事导致犯罪。我们切不要吞饮仇恨辛酸的苦酒,来解除对于自由的饮渴。“ 
”我们应该永远得体地、纪律严明地进行斗争。我们不能容许我们富有创造性的抗议沦为暴力行动。我们应该不断升华到用灵魂力量对付肉体力量的崇高境界。”

Wednesday, August 14, 2013

西方哲学与东方圣贤

西方哲学归根到底是理性和逻辑思辨的产物,而东方圣贤如佛陀老子所讲的,多是关于“道”——那是属于另一块领域,更接近不可言说的内在经验。

思想或逻辑思辨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描述和研究物理世界(时间空间)的利器,依靠分析和归纳,可依次递进地建立一个坚实大厦。现代科学技术便是其成就。莱布尼茨曾想用数理逻辑建立他的哲学大厦,然后哲学就一劳永逸地“自动化”了,这想法很奇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而内在经验则显得远为复杂。因为它的对象是精神现象,还有无属性无定义的绝对存在。其方法也很特别:不是靠实验和分析,而是在无为的静默中“偶然”得到。看到一幅画、可能勾起你的忧伤回忆;听到一首歌,能让你平静安详;见到一个人,令你高兴快乐。你简直无法靠逻辑思维分析这一切,你很难用严格的哲学语言描述这类内在经验。当你企图了解它们,或者探讨生命的道,东方圣贤叫你放弃思想进入静默。

能不能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原理评判以下对话?

问:何为禅?
答:二斤麻。
又问:何为佛?
答:狗屎撅。

答案显然是“否”,西方哲学对此无能为力。以上对话的答者并非不懂逻辑,他只是感到逻辑思辨在这里是无用的,他没法用逻辑语言来描述他的内在经验,故作启发式教育。必要时还拿个棒槌击打一下听者的脑袋。这在西方哲学上是不可思议的。

而对话的听者对回答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但没有(语意上的)对错可以判定。差别仅仅是听了以后有的悟了,有的没悟。

佛与老子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家,因为他们的趣味不在逻辑思辨上。

我以为那些指向绝对的东西,如佛经道德经等,其实是类似于二斤麻和狗屎撅的路标、垫脚石;它们在语言上的精确性似乎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在听者心中引起的回响;与西方的思辨哲学相比,它们处理更为本源和纯粹的事情。

Thursday, August 8, 2013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泉水就要干涸了,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唾沫来喂养对方,但是,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

(摘自“感悟十条触动心弦的古诗词” by 手机上网@teatime@WXC)

Saturday, August 3, 2013

博导和幼师

—— 从佛陀、老子看耶稣的传道

一个具有高明学识的人,能做好名校教授和博士导师,却未必能在脏区烂校作好一名管“坏孩子”的普通教师或者幼教。

如果看佛陀如博导,那么耶稣则甚似一个杰出的幼师。

我虽热爱平静慈悲的佛陀,却更崇敬付出重大牺牲的耶稣,因为耶稣选择了困难。

对以色列那样靠勇力互相征服互相残杀的游牧部落来说,耶稣的道是超前的。尽管耶稣尽力简化、给予方便,这些“坏孩子”还是不能明白, 甚至就连耶稣的弟子们也总是不明白,就在耶稣受难前后他们还常常犯傻。福音书所记录耶稣的言行,他的弟子们自己也未必理解。

释迦牟尼选了个好地方,因为那里许多人选择追求真理,人们需要他。人们金砖铺地邀请如来讲学。他的徒弟几乎都是罗汉和菩萨。

老子选了个好地方,因为那里的人具有接受启示的心,中国人几乎个个都是哲学家,他们需要最高明的哲学。经不住函谷关的官员软磨硬泡——人家仪仗队接送,老人家写几笔交差,后辈对此文此人敬若神明。

再看看耶稣挑的那地儿——那是让如来和老子们光听见就怵头的地方。那里住着一群迷信、野蛮、动不动就拿石头砸人的牧民和果农。他们悲伤绝望、痛苦挣扎,他们离真理越来越远却毫不知晓。他们最需要救赎,却想不到去寻求,因他们自以为神就是自己的亲爹、而不是其他人类的爹。耶稣去找他们,是为安慰那里最痛苦的人。有人攻击耶稣说他专跟税吏妓女们混在一起,也有人称耶稣为罪人的救赎者。是的,耶稣的确注重帮助那些为人所轻视的、问题比较多的人。

如来轻言细语说“须菩提、汝当谛听”,当时静得连颗针掉地上都能发出雷声,那须菩提可是菩萨级的大智慧啊!对比之下,耶稣对他的那些乱哄哄的人,却不得不大喊大叫:“有耳的就要听!”嗓子都叫哑了、声音被淹没在人欲喧嚣之中。

老子口里念念“道可道、非常道”,高屋建瓴;耶稣却不得不耐心从基本讲起:“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口角都磨出了血泡。

佛陀对求道最高境界的描述是不住于相、不住于法和非法,试问你能跟以色列人讲这些吗?你那是找砸!耶稣不找砸,他說:凡祈求就得著, 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运用旧约的调调表达求道初期应有的执着。

耶稣怎么解说“活在当下”?耶稣说:扶着犁头朝后看的,不能进天国。耶稣还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於饮食麽,身体不胜於衣裳么?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

煞费苦心啊!

为了救助这群人,耶稣有时扮城管砸小摊,忽而逞辩才救死囚妇女,行了这么多神迹,还要被钉死,一般人看来实在太冤!更冤的是,身后要为那群选民所干的坏事背黑锅,一背就是两千年,真是难为了耶稣!

地藏王菩萨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韦陀菩萨也发愿,不度完一切生灵誓不成佛。耶稣好像没说什么高言大志的话,但是他真的去做了。

Friday, July 12, 2013

跟佛陀学习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作为处事和修行的哲学,受禅宗以及各心灵大师推崇备至,在灵性觉醒的热炒中已成流行术语。但怎样理解并活出,却比频繁使用这个词儿来的重要得多。奥修解金刚经第一品时,发挥了一段对佛陀举手投足的白描,十分明晰感人。奥修这样写道。

有一次,我听到这样。神圣的主在斯拉瓦斯提,清晨的时候,他穿上衣服,披上斗蓬,拿著他的碗,进入斯拉瓦斯提大城去化缘。当他转了一圈吃饱回来,他将他的碗和斗蓬摆在一旁,洗了他的御,坐在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盘起他的腿,使身体保持宜立,很有觉知地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他的前面……

你会感到惊讶,当阿南达在叙述的时候,他连很小的细节都描述出来。一个人从来不知道——当你在描述关于一个佛的事,你必须非常小心,甚至连这些琐事他也描述得很清楚。

清晨的时候,他穿上衣服,披上斗蓬,拿著他的碗,进入斯拉瓦斯提大城去化缘。

阿南达象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一个宁静的影子,只是看着他。只是看着他就是一项祝福,他注意看着每一件事。

当他转了一圈吃饱回来,他将他的碗和斗蓬摆在一旁,洗了他的脚,坐在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

当佛学的经典首度被翻译成西方的语言,翻译者觉得有一点疑惑、为什么要一直重复?它一直一直象这样继续着,它一再一再地被重复,为什么要叙述这些小事,他们无法了解,他们认为这是重复,认为这是非常不必要的重复,它根本就不需要,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他们错过了。阿南达是在说,佛陀对小事情的注意跟对大事情的注意是一样的。对一个佛来讲,没有什么事是小的,也没有什么事是大的,一件事就是一件事。

当他拿着碗的时候,他是跟他在尊敬任何神同样地尊敬,当他披上他的斗篷或穿上他的衣服,他是非常观照的,他是十分警觉的,不是机械式的。当你在穿衣服的时候,你是机械式的,你知道如何机械式地将它穿上去,所以,再去注意它有什么意义?你的头脑还是继续在想其他一千零一件事。你淋浴,但是你对淋浴非常不尊敬,你并没有在那里,你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你吃东西,但是你对食物并不尊敬,你不在那里,你只是继续把食物吞下去,你一直都是习惯式地、机械式地在做你的事情。当佛陀做一件事,他完全在那里,他不会在其他地方。

当他转了一圈吃饱回来,他将他的碗和斗蓬摆在一旁,洗了他的御,坐在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盘起他的腿,使身体保持直立,很有觉知地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他的前面……

这些细节值得描述,因为它们表现出了佛性的品质,他每一个片刻都生活在觉知里,至于他做什么,那是无关的,每一个片刻—他都将他的注意力贯注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上面。当他做出一个姿势,他就完全成为那个姿势,当他微笑,他就完全成为那个微笑;当他讲话—他就完全成为那些话,当他保持宁静,他就是全然地宁静。

注意看一个佛本身就是一项祝福——他如何走路、如何坐、如何做出各种姿势、如何看着你。每一个片刻都是一个觉知在发光的片刻,所以阿南达会将这些小事叙述出来。当佛陀来,穿上他的衣服、洗了他的脚、坐在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坐直、然后把他注意力的焦点放在他的前面,那个时候他一定很宁静。这个“把你自己的注意力固定在你自己的前面”是什么?这是一个特别的佛教方法叫做“阿那潘沙提瑜伽”——“观照呼吸的进与出”。那就是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前面的意义。

当佛陀在做一件事,比方说在穿衣服,他会专注在那个行为。当他在走路,他会专注在那个走路。当他不做任何事,那么他就专注在呼吸的进与出,不论怎么样,他都是专注的,即使当他在睡觉,他也是专注的。

尊重万物、专注于每件事、每一分钟,这就是活在当下。

人类的痛苦

有个人产生一个念头:因他在睡觉的时候把嘴巴张开,他认为有两只苍蝇飞进了他的胃。那两只苍蝇一直在他的胃里转来转去,很自然地,如果它们进去了,它们一定会转来转去,他一直在担心,他甚至无法以一个姿势坐着,他会动来动去,他会说:“现在它们飞到了这边,现在它们飞到了那边。”他几乎快疯掉了。

他去找过很多医生,但是没有人能够给他任何帮助,他们反而笑他,他们说:“这只是你的想象。”

但只是告诉一个人说他在想象他的痛苦,这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因为他在受苦。对你而言,它或许是假想的,这并没有什么差别,他的痛苦还是一样,你怎么称呼它并不会造成任何差别。

奥修摸了一下他的胃,然后说:“是的,它们就在那里。”他非常高兴,他向奥修顶礼,他说:“你是唯一能医治我的人,我曾经去看过很多医生,内科、胃肠科、和小儿科医生,他们都是傻瓜!他们一直坚持一件事,我告诉他们:‘如果你开不出药来,那么你就说一声,但是你为什么要一直说那是我在想象的?’现在你看,你不是看到了吗?”

奥修说:“我可以看得很清楚,它们就在那里,我可以解决这种难题。你找对人了,这就是我的整个工作,我就是在解决这种不是真正存在的问题,我就是在解决这种不存在的问题的专家。”奥修说:“你躺下来,把眼睛闭起来,我必须把你的眼睛蒙起来,然后将它们取出来,你张开你的嘴巴,我就会把它们引出来,我需要用一个咒语。”

他感到非常高兴,他说:“它就是必须这样做。”奥修蒙起他的眼睛,叫他把嘴巴张开,他就躺在那里,非常高兴,等待苍蝇跑出来,奥修跑到厨房去抓了两只苍蝇,要抓苍蝇很困难,但最后还是抓到了。当他睁开他的眼睛,看到瓶子里的两只苍蝇,他说:“现在你把这个瓶子给我,我就拿这个去给那些傻瓜看。”之后他就完全好了。

帮助这样的人非常困难,因为你知道他们的困难全部都是假的。人类的痛苦也是这样。

Wednesday, July 3, 2013

信心 vs 行为

雅各很注重行为,因他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借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各书 2:1718)没错,如果你信心牢固,自然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教会讲 “真理与行动互为效力,很直观且容易理解。但需知行为本身什么都不是。例如耶稣和撒旦都可能扶大妈过街——仅从这个动作行为你什么也学不到、什么结论也得不出。

的鼓励属于社会或宗教的行为,因是从宗教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的,这在信仰的初级阶段也是必要的。为了社会安定,需要人们不做坏事;为了人类(心灵)和平,需要大家去做好事;为了宗教的存活与发展,更需要信徒去侍奉和传播福音。在相对的意义上,这没有任何问题。生命的改造往往经过从外到里、再从里到外的两个阶段。但从终极来说,行为是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然流露。

不过我们若想从行为着手,最好先注意一下这个事实:训练行为的工程很少真正改变生命。上个世纪几亿中国人学雷锋几十年,最后究竟学成个什么,看看贻害就知道了。

凡带有目的(为了、为了、为了)、或为需求所驱使的行为(需要、需要、需要),属于宗教。一般宗教都有对初级信仰者的规条,例如要存畏惧之心,要有实际行动等等。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便有树的生命,我就会行出树的行为——我会迎风傲雪屹立不动。我需要谁告诉我怎么做一棵树吗?我需要向谁显示我是一棵树吗?当然不用。

我只需要表里一致。

Friday, June 21, 2013

审判海伦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海伦因淫乱和背叛家庭罪受到人类法庭的审判。

海伦说,我是个十分正常的女人,谁把爱情搞得得那么伟大,你认为我能够抗拒吗?

陪审团都说 NO。是爱情的错。

于是爱情被押上。爱情说:我固然美丽诱人,但当中核心是性爱,是最高的施与受,是生命愉悦的顶峰。所以性爱才是真正的罪魁!

陪审团说,嗯,有理!

性爱分辨道:我本是至善至美的,有人在我这里修行,就是明证。问题出在自我(EGO),他疯狂抢掠占有一切美好可人的事物。所以我是无辜的、EGO是原罪。

陪审团说,啥是EGO?叫他来。

审判官抓来EGO说:EGO,你原名叫撒旦是不是?我跟了你好久,这下没什么好说的吧?

EGO嘿嘿一笑:我纳闷你干嘛追了我几千年!不过你是白跟了。第一我直通上界,不归你管。第二,我告诉你,一旦我歇了工,你这狗头判官、连同大千世界一块儿立马分崩离析。想试试吗?

大伙儿说,要是能把我的房子车子存折都给变没了,还是别试了吧!

EGO继续说,这个多彩世界,是凭意志和欲望想出来的。你们不是老说创世创世吗?谁创的、怎么创的?——说得好听呢,叫想象力、精神创造能力的干活;说得不好听啊,那就叫妄想,又叫欲望。老SELF不知怎么一不小心、玩创造、玩出妄想、也就玩出了世界,就跟你老爸老妈一样。

陪审团说:有点儿晕。这小案子法官定了吧。

最后审判官宣布,被告有关方面,各轻打18板。休庭!

出于宇宙安全的考虑,审判官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

Wednesday, June 19, 2013

真理可以证明吗?

宇宙空性这个终极的假说,似乎能自圆其说,且无法证伪。宗教中永生、得救的概念也是如此。宗教与哲学体系一样,大多是自闭的和自我完全的。如有神无神,各在自己的体系里都能说通。他们互相打架谁也赢不了谁。有些超逻辑的东西,如宗教我们无法相信,也是因为我们无法实证。

那么真理到底可不可以证明呢?

佛的回答是肯定的。佛说在禅定状态下可以照见宇宙生命的真相、洞察天地万物的奥秘。

听起来很玄乎,但这比不能证明的答案已经好了很多。比必须死后才能经历也好了很多。史上确实记载了不少人开悟后的状况。现在活着的,也有大把宣称已开悟的人。这些人,除了和尚,更有不少是世间俗人。

关于真理,几千年来哲学家们猜出好多答案,没有一个是中肯不变的。而许多宗教对生命本相的知识,仅仅停留在对永生的“盼望”之中。

在“实证性”上,佛学显然比较领先。佛经说,通过静默而开悟的每个人都会亲历佛陀所经历的事实,都会看到佛陀所看到的眼界。正如心经所言: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禅定中智慧的光芒能照见宇宙“空”的本相从而解脱生死和一切困苦。

真理在静默中来到,而不是逻辑所能推导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多么努力透彻地了解有关真理的道理,我们也不能宣称自己是觉悟者。所谓开悟,需要证明,或称证悟,这是直接经验生命的真理。故常说某得道高僧“证得佛法”,而不光是对佛法的记得、背得、或懂得。

Monday, June 3, 2013

真理 vs 宗教

—— 关于默观祷告

好的宗教是传播、延续真理知识的介质。

如果没有教会这种宗教介质,很难想象千年前基督的道/启示如何为后人所享有。如果没有庙,几千年后人们到那里去寻佛?

理性的科学是兼收并蓄和开放的。当今每一个科学进步多半是数学物理化学多学科综合的成果。科学欢迎被部分甚至全盘否定。

而宗教不是全然理性的,其特点是纯粹单一和封闭的。宗教宁愿抱残守缺,也不轻易引进新鲜思想和观念。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纯种狗,尽管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和缺陷,却十分稳定;而杂交狗虽然很健壮,却保持不了几代就退化衰微了,或者成为完全不同的东西了。一点点否定都会令宗教担忧。

科学和宗教对人类都是宝贵的。二者的做法也都是对它们自己生存发展最有利的。

各大宗教,以及从大教里分化出各种思潮、派别,大都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的结果。读一读哲学史,几乎所有的观点在千年前都有人想过甚至实践过了。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帮助、安慰和规正,于是产生不同的宗教。觉者始终着眼于帮助和满足不同人群灵性进化的需求。

基督教中的默观祈祷的确糅合了东方修行的方法,虽然也使用圣经的原理加以解释和修饰,理论上可能使基督教变得不那么纯粹。这就便是卫道士们常说的“危险”之处。所谓危险,是指对教会的长期生存发展而言。至于现有的基督教是不是那么“纯粹”,应该归于另一个话题了。

默观修行理论和方法十分接近于东方的佛教。这不足为奇,因为好的方法为人类共同拥有。而需不需要修以及如何修,都只是个人的选择偏爱而已。没有什么好坏可言。

目前媒体技术已十分发达。人类在对真理的认识上可望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

(参考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ac503901014klu.html )

Monday, May 27, 2013

有些真理,耶稣没有讲出来

今天看到有人问牧师“安乐死对不对?”
也有人问「撒旦是疾病的創始者」這樣的觀念對嗎?

牧师回答说:有些問題,神不給答案,就不要再去探究,若不是神給的答案,都是不對的。就好像彼得看見約翰,就問耶穌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約21:21-22)

这样的答复看起来有点敷衍。新约说:

约3:12 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
约16:12 我还有许多事要告诉你们,可是你们现在担当不了。

很清楚,耶稣的确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说而没说。所以,圣经至少没有包含这些重要的话

我们在教会的幼儿班所讲的圣经,一定比较浅显、简单和故事化,否则孩子们就听不懂。但到了成人组,内容则会广泛和深刻许多。同理,在历史上人类的幼年期,不足小学文化程度的以色列人不能理解一些深奥的事物实属正常,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人类也不能理解那些事物呢?

宗教受自身条件所决定,应是封闭的。真理没有任何限制,是开放的。

Thursday, May 9, 2013

孤独的保罗




保罗说,我若果癫狂是为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

什么是谨守?对迷信人,他扮作迷信;对无知的人,他也扮作无知。他在林前8章里说:

============================
其实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
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 
若有人见你这有知识的在偶像的庙里坐席,这人的良心若是软弱,岂不放胆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吗? 
因此,基督为他死的那软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沉沦了。 
你们这样得罪弟兄们,伤了他们软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 
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 
============================

世上许多事情本无对错。你作与不作完全是顾及到对软弱者的影响。

对真理的追求,不癫狂才不正常;但正是为了谨守”吃祭偶像之物“的原则,却常常要掩饰自己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何等的孤独!

Tuesday, May 7, 2013

祷告的秘密

----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马太福音 26:41)


以前看到人们祷告,觉得只是良好愿望的表达,至于能否实现,我是没把握的。进入教会以后,才知道这里的祷告者充满了信心。因为神有应许。耶稣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基督徒两项最基本的操练就是读经和祷告。初去教堂我就发现祷告是一种特神奇的能力。

渐渐地,我对各种不同风格的祷告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令人安静的祷告,有让人感动的祷告,有使人振奋的祷告,也有教训人的祷告,以及表达自己、与人论辩的祷告。如果将祷告定义为与神交通的话,后两种祷告是不合格的。我特别喜欢于宏洁的祷告,能很快带领会众进入“灵”的状态;我也喜欢李常受的祷告,大气磅薄,老是让我想起荒原中简易祭坛上的亚伯拉罕。

刚信主时我在网上、书上学到不少祷告的技巧和策略。比如先要献上赞美和感恩,再认罪,最后祈求,等等,挺符合公关勾兑的原则,附带着还有一大堆理论,令我十分着迷。

后来比较深入地接触到保罗等属灵伟人,以及当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有所积累时,我认识到其实我们醒着时一直都在祷告。

祷告的维基定义:在基督徒的信仰中,祷告是與上帝溝通(部分基督徒称之为“交通”), 可以是讚美, 祈求, 懺悔或者僅僅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或願望。

我更喜欢这样的定义:祷告是善的心思意念的集中。

不要小看人的心思意念,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我们说神是听祷告的神,意指祂在听我们的心思意念。如历代志上 28:9所言:“他鉴察众人的心,知道一切心思意念。你若寻求他,他必使你寻见。” 祂并不在乎祷告的言语,耶稣说,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

借助语言的祷告不是无用,而是很有用,但只适用于一处:那就是有多人在场。语言的祷告能激发多人的共鸣,于是大家就可以说阿门了。语言祷告虽有许多限制和不便,但对于牧师和领袖是有用的。

让我们把“祷告”的定义再扩大一点:祷告就是心思意念,心思意念就是祷告。

照这样说,似乎祷告不一定非要跪在那里五体投地,也不一定非要很敬虔安静。但是,在安静之中,心思意念象放大镜一样更聚焦、更集中、能力也就更强大。善是通过感恩、臣服、谦卑、和爱引入祷告的。因此基督徒最讲爱,最强调感恩、臣服、和谦卑。这样,我们的所求必结善果。在这个意义上,就容易理解保罗所说——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腓立比书 4:6)。

祝福和诅咒也是广义上的祷告。雅各为法老祝福的故事,就说明那时雅各的定力超强、差不多已经成精。这位饱经风霜的跛足老翁,在属灵的权柄上压倒了高居一国之尊的埃及法老。

不信神的说“心想事成”,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看到有的事成了,更多的事好像没成。不同之处在于“想”的程度或能力。

也说说另一种心思意念。如果一个人动辄生气发火,又常心怀愤怒仇恨,无人可以拦阻。这种心思意念,照样会象祷告一样“上达天庭”从而产生反作用。如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创世纪 18:20)

古兰经说真主不主动做什么,祂只把你的善恶归还给你自己。

所以我们的内心状况的关系重大,需要好好看护。耶稣鼓励我们在属灵的道路上不能停下,他说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总结一下:
1)祷告就是心思意念;
2)祷告是有果的:人类心思意念的共同合力决定了这个世界现在的样子。

Thursday, April 25, 2013

我是一条无名小溪


传道书 1:7 溪河都往海里流,海却没有满溢。


我是一条无名小溪
在初春的大地倘佯
寒冬使我凛冽
阳光令我欢畅

我不知什么是理想
却在一直奔忙
过莽原森林和着风声轻歌
经热闹城镇忘情地与人对望

请原谅雨季里我也会咆哮
请容忍月光下我常常感伤
风雨、冷暖、山川、地貌
映着我一路欢喜与悲凉

也许会中途干枯
也许有时走错方向
却有一个宿命的声音
常在我的幽深之处回响

“来吧我的孩子 跟从心的指引
你将要联合别的小溪、
你们要一起进入大江
你将要得到你的答案——

“你本属于无边的海洋”

Monday, April 22, 2013

神的话是活的

---- 诗篇: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


诗篇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读圣经是为自己而读,不是为别人而读。

而我们往往正好搞颠倒。我们看书也好,读圣经也好,往往是为了教育、纠正、甚至攻击别人。这样的以其昏昏如何能够使人昭昭?

在网上看到两位信徒以《圣经》的话互相攻击的事,实在是我们的警戒。事情是这样的:

===============
张弟兄向李弟兄借了三百元,说好是七月十二日还。到了时候,李弟兄见张弟兄没有如期归还,于是上门向他要。

没想到张弟兄翻开《圣经•新约•路加福音》六章三十四至三十五节,念给李弟兄听:“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 ……,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做至高者的儿子……。” 

李弟兄听了无言以对。回家后,李弟兄心中不服,于是翻找《圣经》,结果看到《马太福音》五章二十六节“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真是喜出望外。立即叫来张弟兄,并把门锁上,翻开《圣经》念这节经文给他听,并说:“你今天款若不还清,你断不能从这里出去。” 
===============

如此这般使用《圣经》,实在是亏欠人又亏欠主。

背诵名句是基本功,也是小学功夫。如果你学神学要做牧师,背诵金句是免不了的。但在讨论问题中使用名句,我认为要特别谨慎。年轻时很羡慕那些脱口便是名言的人,觉得人家学问大发了。后来当自己也能引用几段时,才发觉引用常常是很有害的。原因很简单:语言是死的,环境、对象、问题都是活的。引用的习惯不仅引起歧义,并能造成思想僵化。(看看历史就知道了)。所以我认为引用时要小心慎重。

世上的读书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有的人读许多书,却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遇到事情并不知如何是好,每每先去查书看圣人是怎么说的。天长日久,倒是真的能背出一套套,说起话来,往往满嘴尽书;写起字儿来,常常通篇皆抄。这样容易造成对象的疲惫,效果可能会差一些、精义也难体贴。好处有二:一是简便;二是无需自己的见解。书上的话不会错,抄神的话更不会错,所以既安全又省事。可是这样一来却把听众累死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没有书,正是一针见血地批评这种死读书、滥抄书的陋习。

神的话是浇灌生命的活水。

自然流畅永不重复

----神的创造大能、是仅供我们赞叹的吗?



兰亭序中有很多“之”字,却没有任何重复。外行总说那是刻意而为,却不知这正是心路特征,它自然流畅而永不重复。
 
人的心,是被造中最复杂最不可思议的产物。它不仅能做数字运算、逻辑思辨,更能够去爱、去感动,并运用直觉去审美、去创造、生发灵感。
 
不少人天天念“我信上帝、创造天地的主”;我以为神更喜悦每一个人都活在爱和更新创造之中。因为神是创造和更新的神,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言,神无故无新而日日更新。
 
整个宇宙见证神无穷的创造能力。地上万木葱茏,却没有两枝一样的树叶;冬天千里雪飘,却找不到两片相同的雪花。
 
按照圣经的启示,人是造物主的最爱。神造每个人各不相同,生命的每个时刻也不相同。人怎样能够荣耀神?人如何才能彰显神?我喜欢用保罗这句话作答: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Saturday, April 20, 2013

我为什么相信神

朋友问我:好端端的为什么要信神?这篇小文,是我认真想了以后作的回答。

我的“信” 主要含有以下因素。

第一、感性因素。人们宗教信仰的内在根源,是人都有精神探索的本能。神把永恒安放在我们心里,就像一个空虚,让我们感到除了神、用其他什么都无法填补。也许我属于比较感性,也就是不那么讲求实际的那种人,也许这样的人更容易被形而上的、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吸引。

第二,世俗见证。人们信教,常常因被信仰的“好处”所吸引。教里常常做这方面的“见证”。这些好处有社交和物质方面的。比如说,较大比例的基督徒在生活事业上比较成功,也有许多见证说信主以后在事业方面有了起色等。心理方面的见证就更多了,例如信仰使人常持平安、喜乐、健康向上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婚姻家庭氛围等。对我来说,主要的益处是在“信”以后才得到的,那就是因“信”而带来的内心的平静欢喜,以及结识了一些很可贵的朋友。

第三,理性因素。信仰能带来有好处固然不错,而你的道是否可信,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可信度”是阻碍大多数人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因素。神造万物各不相同,有的人比较“轻信”,先遇到谁就信谁;有的人则喜欢“较真儿”,什么都考察一番,最后决定信谁或者谁都不信。我属于能较真的(当然,这并不比“轻信”者更“正确”)。我先了解它的基本教义,以此建立一个基本认识框架,然后用一切可能的知识、经验和感觉来检验这个框架。检验当中常常对自己的认识框架进行修正。如果发现它十分难以认同,就扔掉它。不能说我的检验都是对的,但自己感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宗教多是历史久远的产物,自然会有一些人的局限和历史的烙印在里面,提醒大家不要因为其中的一点荒诞,就舍弃了精华。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老子的道学,你知道其精华是清净无为,那么你怎么处理玉皇大帝那一套呢?这显然是道教引入的传说部分,仿佛天庭也遵循当时中国的皇帝体制。你不会因不满于此、而连道学的精华也一同扬弃。

很快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以至于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信错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一个凶恶的神,竟像古代武士那么暴虐、动辄怒火中烧、草菅人命,又似一个老不死的记账员,死盯着你就等着最后算总帐。你可能看到一个偏狭妒忌的宇宙主宰,又争强好胜、夸口炫耀、又时常后悔叹息,不一而足。对那样一个连修行人都不如的“神”,你不要气馁,你理解这些是神话故事,你不嘲笑古人的天真无知,神更不会。神的公义不是简单的惩恶扬善。在这个物理世界里,公义也反映在苹果当向下落,而你不能挥挥手就让苹果向上飞去;人死后躯体将腐烂发臭,你似乎不能念念口诀就让发臭的尸体复活——在人来看,现在不行、古代也不行。在神没有难成的事,但我不确定祂什么时候需要炫耀、祂要向谁炫耀?对神的荣耀在于感受、更新和创造,谁也没有权利强迫别人都接受个别古人的臆想。神是超越逻辑、超越思想、超越时空的。神没有缺乏、没有需求,既不需要邀请“托儿”去劝说别人信祂,也不需要雇佣“打手”去为祂老人家主持正义。

科学事实是逻辑思辨的结果,具有可重复、可实证的特点,因此十分容易接受,你甚至不需要自己去分析求证。而皈依某一宗教——我指认同某一精神事实,却需要投入生命来求证。那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探险:你将走上一条没有保障、与从前大不一样的道路。有时你甚至需要先相信、再去经验。因为如果不信,则很难取得那种“属灵”的内在经验。这也是一些大哲学家(如康德)在他们的哲学中无法描述内在经验的原因。因为他们自己不是精神探索者。

我对神的相信,是感性和理性两方面作用下的选择,也是内在经验的一个宝贵起点。从这一点出发,我感到收获十分丰硕。這場探險既可貴又快樂的一點,就是不停留在一招一式、一章一句,不駐足與某一景一點。犹如鷹的翱翔,似乎是無需努力的,而你在其中自然能感受那那氣流的拱托、欣赏天地交融那生動的美感。当你发愿时,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帮助你。

上述一切其实不是关于宗教,而是关于生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属灵的经验,可一旦你选择精神探索这条路,你应该得到恭喜和祝福,因为你正接受一项前所未有的、真正的挑战。

Wednesday, March 27, 2013

万法唯心

---- 全息宇宙:物質背後的秘密 观后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物理世界实际是不存在的,就像你的梦境是不存在的一样。
维持这个梦的,是梦主人持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创造一旦停止,这个梦(世界)就会立即消失。

Monday, March 4, 2013

寻找神的历程


—— Life of Pi 观后

不追新已经有些日子了,直到今天才看这部已经红过了的大片。遭遇这心灵和视觉的撞击,方知李安这部片子果然名不虚传。

网上的影评多如牛毛,各抒己见。而我只想从记录自己的一个兴趣点。这故事一开头就吸引我的是,主角声称将证明神的存在。如果真能那样,那就太了不起了!

故事中Pi的父亲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而Pi自己却是一个理想主义小孩。当Pi同时皈依三大宗教时,爸爸说,什么都相信等于什么都不信;爸爸又说不要轻信,要经过理性的考察怀疑与求证、信仰才可能坚固;爸爸还说最近一百年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超过了宗教几千年。

父亲的说教似乎不妨碍Pi在成长中依然敬神。有一天Pi在祷告中对神发出请求,请神向自己显现。看来神答应了,于是就有了后来整个漂流故事。在悲凉的故事和凄美的画面后面,不难看出里面所讲的道理:神只出现给寻找祂的人;你要彻底放下自我之后才能找到神;神只有在经验里(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得到求证。

作为修行历程的隐喻,美丽的狐獴小岛是一个美好但十分险恶的阶段。如果驻足于那里,则可能所有的修行前功尽弃——白天得到的都会在夜晚被夺去。岛上的居民,那数不清的狐獴千孔一面似乎已达到无分别执着心如止水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又不大对劲儿——它们更像是根本没有灵魂,因为从它们身上看不到一点点

好的艺术应该是空篮,不同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东西放进去。从众多解读和评论可以看出,“少年派”就是这么一个大大的“空蓝”,你怎么看都说得通。

Saturday, March 2, 2013

Tuesday, February 26, 2013

化苦难为感恩

—— 喜欢反省的以色列人


一个人走路滑了一跤,于是他研究鞋子、路面和走路的动作,最后决定避免那段路,并换穿另一个牌子的鞋子,这人是位工程师。

换了非洲土著,以为招惹了邪灵,免不了涂抹膏油、打着火把蹦跳一阵子。

中国老派跌一跤,想起来有些事对不起祖宗,祭一祭、拜一拜。

基督徒会自省:这是个警示,需要祷告忏悔。

他们各有所得,做过以后,内心逐渐恢复平静。这一点很重要。

工程师通过一桩桩小小的改良,逐渐减少出错的几率;基督徒不断的自省,往往在生命层次有所长进,透过他们平静喜乐的外表和乐善好施的行为可见一斑。所以,从功效上,我比较同意工程师不厌改进,更赞赏基督徒长于自我反省。

说到自我反省,以色列人可谓登峰造极。

以色列人了解自己是耶和华 神的选民,他们也了解 神爱他们并同他们签订有契约。当他们受到击打和苦楚时,他们知道不是因为神不爱他们,而一定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违背了与神的契约。神永远是信实的、慈爱的,神绝不会离弃以色列。这样的希望和这样的信念,使以色列人化苦难为感恩,使这个民族能够坚强地挺过无数黑暗的时期。

旧约里的以色列史,就是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写成的。在兴盛繁荣以后,他们总能找到敬神爱神的善因;而在灾难破败以后,他们又会找到反叛悖逆的事实作为祸事的根源。

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这个民族当然也受历史阶段人类的局限,有时找出的理由显得比较勉强也情有可原。最近跟朋友讨论大卫王数点人口的故事,顺便以此做个例子。

这个故事记载在撒下二十四:1-25,和代上二十一:1-31。
====================================
耶和华又向以色列人发怒,就激动大卫,使他吩咐人去数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约押和众军长。。。过了九个月零二十天,就回到耶路撒冷。约押将百姓的总数奏告于王:以色列拿刀的勇士有八十万;犹大有五十万。大卫数点百姓以后,就心中自责,祷告耶和华说:“我行这事大有罪了。耶和华啊,求你除掉仆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大卫早晨起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迦得,就是大卫的先见,说:“你去告诉大卫说:‘耶和华如此说:我有三样灾,随你选择一样,我好降与你。’”于是迦得来见大卫,对他说:“你愿意国中有七年的饥荒呢?是在你敌人面前逃跑,被追赶三个月呢?是在你国中有三日的瘟疫呢?现在你要揣摩思想,我好回覆那差我来的。”大卫对迦得说:“我甚为难。我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因为他有丰盛的怜悯,我不愿落在人的手里。”于是耶和华降瘟疫与以色列人,自早晨到所定的时候,从但直到别是巴,民间死了七万人。天使向耶路撒冷伸手要灭城的时候,耶和华后悔,就不降这灾了,吩咐灭民的天使说:“够了,住手吧!”那时,耶和华的使者在耶布斯人亚劳拿的禾场那里。大卫看见灭民的天使,就祷告耶和华说:“我犯了罪,行了恶;但这群羊作了什么呢?愿你的手攻击我和我的父家。”
====================================

故事说,那年以色列境内发了一场瘟疫,检讨下来方知是大卫王数点民数得罪了耶和华。

清点人口的事儿过去也发生过却没有遭到惩罚,那是因为过去清点人数是神的旨意。而这次清点人数是因为大卫王骄傲。要说光是因为大卫王骄傲、似乎还不全对,因为第一句说了,是耶和华发怒在前,激励大卫王干的。以色列人啊,请你告诉我大卫王要多么机灵才能逃过这一劫?以色列人啊,你们现在做人口普查以前是不是还要先求问耶和华?有人说,我们既不是神,也不是天使,所以无法知道神的震怒发自何因;人类是如此的卑微渺小,所以也不配得到神的解释。

这只是以色列人反思中过度穿凿的一个例子。其他有不少例子,还是很有意思的。抛开这些具体事例不论,旧约作者透过这些历史事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敬神,得福;不敬神,倒霉;别忘了,倒霉后、神还爱你。

我认为我们都应时时谨记这一核心道理。

以色列人的反省,在本质上是高层次上的反省,是试图修炼和提升生命的努力。向以色列人学习反省,就是在苦难中学习感恩,在顺境逆境中看见神。

Monday, February 25, 2013

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从神话到神学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传说,这些故事往往具有一个功能,就是解释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例如,女人生子为什么吃尽苦痛?蛇为什么爬行?天空为什么会升起彩虹?世界民族有怎样的起源和分化?这口井、那座城是如何来的?等等。


关于人类起源,是神话传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在古埃及神话中,人是神呼唤而生的;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是女娲的女神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当推犹太神话中,耶和华创造人的传说。


旧约创立了一神论的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宇宙万物都是有一个独一的、全能的、圣洁公义的耶和华神所创造。人类是被造中最受神喜爱的。


随后问题就来了——


问题一:既然人类是神的宠儿,为什么要受许多苦?故事解释说,因为亚当受夏娃的鼓动吃了禁果、犯了罪,所以遭到神的惩罚。


问题二:既然神是万能的,为什么还要允许人类犯罪?答案是:上帝给予人抉择的自由。


问题三:既然神是圣洁至善的,为什么所造的人却那么多毛病且满了恶?答曰,人类因偷吃禁果就有原罪,加上一个叫撒旦的坏蛋总是跟神作对。所以所有的坏事儿都由撒旦负责,不关神的事。当然神允许撒旦做坏事儿,并不是因为神搞不定撒旦。


一个(万能的+完美的)神,掌管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这在人的大脑里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于是问题和诘难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慢慢地神话变成了神学。由于神学答案常常难以自圆其说,且又能产生不尽的新问题,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多问,信就行了。信可以抵罪。这就是我们常說的因信称义。

Wednesday, February 6, 2013

宗教的形式和本质

宗教提倡的谦卑、认罪、服从、感恩、匍匐敬拜等美德,都是为了对付罪。

一、自我 vs 罪

人类的罪,来自“自我”(EGO)。

人类和动物界植物界甚至微生物,都有某种“自我”意识。它们的第一需求就是保护和发展作为存在的自身。个体有个体的自我,集体种族乃至国家有集体种族乃至国家的自我。

对人来说,自我是以身体为居所的智力、健康、思想、意见、观念、经历、能力,以及所拥有的外在标志,例如名誉、财富、地位,等附属品。自我有一些正面的意义,就是具有警戒、反抗、适应等能力以保持个体继续存活。除此之外,“自我”更多的是一股极具破坏性的力量。

自我的特点是畏惧死亡、渴望发展。由于自我膨胀的欲望使得心灵失去安宁、产生EGO之间的冲突,这就是,就是撒旦

我们从一生下来起,就有一个“自我”的雏形,这是圣经所指的原罪。随着长大成人,我们一生都在建造和发展这个自我。从生到死,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那个自我,这是一个充满恐惧的自我,表现在它害怕失去生命以及附加在生命上的一切。为了排除这种恐惧,它贪婪地企望得到一切可能和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如财富、名誉、情感、知识以及寿数。它让我们充满了焦虑。人类所有的恶,都发端于自我。大至种族冲突、世界战争,小到兄弟反目、夫妻不合,无一不是靠着“自我”的驱动而产生的。

然而阳光下面本没有新鲜事,脱离了神我们就离开了神圣的生命,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空。圣经揭示了“自我”是一个假象,而我们多数人却把它当作是宇宙间最最真实的存在。“自我”成了人类一切利益追逐的原动力。

二、自我 vs 宗教形式

一个正确的宗教,其主要社会作用就是减少罪恶,营造安宁,使世界的“身与心”有所平衡。

宗教的许多作为,看似奇奇怪怪、或无章可循、或形式主义,在本质上却高度一致。例如基督徒最基本的几样美德——“谦卑、认罪、服从、感恩、匍匐敬拜”——本质上、这些美德帮助我们放下自我。佛教称放下执著,道教宣扬清净无为,均同理。


一旦不纠结于自我,就不会为昨日懊悔、也不为明天发愁,就不计较名利得失,自然少了焦虑和愁烦,少了怒气和争斗,少了仇家和对手。

当我还信奉无神论时,认为宗教及其宣扬的“放下自我”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鸦片,出于教化目的、是一种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的善意谎言。

这样的认识是不完全的。如果一件事儿应当这样做,其后面必有利益之外的理由。例如圣经里说,你们要爱神。如果这是真理,那么爱神的理由应该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处。我们爱神更因为神是值得爱的,神的本质是爱,人的本质也是爱,因此,不爱、则错了。同样,我们应放下自我,不仅因为放下自我可利己利他,更因为“自我”这种感觉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自我是虚空的,自我是一场骗局。放下自我越彻底,越接近真理。

罪是什么?


——一个至关重要de问题

除罪是整本圣经以及教会的一个中心目的。如果人类根本没有罪,就不需要先知和宗教了。

所以了解罪是十分要紧的。

旧约说,罪是夏娃偷吃的禁果。我只能假定这是个神话,是个隐喻。新约又说,世人犯罪,亏欠了神的荣耀。

那世人到底为什么要犯罪、要亏欠神呀?——不得不又回到旧约回答说,因为吃了禁果。呵呵,循环了,别再追问了。

问下去有可能会得到这么一个终极的答案:信就够了,你的信心在哪里?再问,再答:你那点人的小聪明,在神面前却是愚笨。如果不识相还再问,就得准备听到:找抽呢、滚!

神学说:神给人类选择的自由,问题是我们选错了。

那么,世界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强,神明知道我们会犯错,却眼睁睁地看我们错,然后惩罚我们。是不是有点像当年的反右?这是神的作为吗?

“罪”,真的那么神秘不能直面吗?

(以下是讨论)
============

Stan:
無神論者:如果你能解釋罪惡我就成為基督徒
chinese.christianpost.com
上周五(1日)晚,一場關於神是否存在的辯論賽在美國普度大學舉行。無神論哲學家羅森堡(Alex Rosenberg)博士告訴基督教神學家柯萊格(William Lane Craig),如果柯萊格可以解釋神為什麼允許罪惡,那麼他會「轉變成基督徒」。

Yuming: 謝謝Stan!
十分赞赏柯萊格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这才是基督徒應有的態度。
信心是信仰的根基。而离开诚实的信心则是建立在稻草麦秸上的亭台楼阁、经不起一点点考验。那就是基督徒常常失败的主要原因。
很遗憾无法看到柯萊格博士的答辯全文或更詳細的摘要。不过没关系,跟我们的问题“罪的本质和来源”相比,柯萊格博士只回答了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神為什麼允許罪惡”。
信了主,在口头上认了罪,以后也常想起罪,然后就收敛一点 ... 这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些最基本问题上迷迷糊糊,生命会走很多弯路。
鼓励大家勇敢地查找我们屡屡失败的原因。:)

John:
"神明知道我们会犯错,却眼睁睁地看我们错,然后惩罚我们。"此句話如真,對應的也該是真的:"神明明知道我們可以不犯錯,仍眼巴巴地期待著我們,指望永遠愛我們。"
始祖在狡猾的撒旦引誘下悖逆墮落。(有點無辜?)神既然是神,就能愛我們到底。據約翰福音3:16,祂是這樣愛我們,以致祂給我們有完全的自由背祂而去,祂傷心要死,(道成肉身釘十字架的故事)為要兩下重歸於好、滅掉冤仇。
套用"馬克思主義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條:造反有理!"句式,我斗胆說:聖經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條:順服有道!"因為,愛也是順服的結果!

Yuming:
撒旦似乎并不是外面的一个邪恶生物、一个带领十万虾兵蟹将的魔头。撒旦更像是“自我”,住在每一个人里面。撒旦=“自我”的一部分=住在人里面的罪性。
世界的诱惑是强大的。那么属灵的大卫王竟然也敌不过撒旦,竟然又奸淫又谋杀、到头来还成了基督徒的榜样,就因为他有“信心”。更不要提新教两个所谓最伟大的精神领袖路德和加尔文了。
你说得好。能不能不从神学术语着手,能不能结合实际经验或体会谈谈如何顺从,以及如何通过顺从成功抵挡罪的诱惑,如名誉财富情欲恐惧等等?

John:
"就是放下自我,你将会发现神奇的现象发生。你会发现你的纠结减少了,你的心情平静了,你的敌人也消失了。"

Yuming:
说的对,罪就是“自我”心。顺从就是放下自我。


Yuming:
福音书是恕罪的书。约翰福音9:1-3节描, 耶稣和门徒走在路上遇到了瞎眼的盲人, 门徒提问:“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 。。。人受苦、不一定是因罪受惩罚。人生来皆有罪,要重视,但不必紧张恐惧。

John:

"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
6 minutes ago via mobile · Like

Yuming:
有人列出这么多“谦卑”条款,说白了,也就是不要把“自我”太当回事儿。
自我谦卑的22种方式:
1、深思神的神圣和伟大。
2、认识到你无数次地得罪了神,神倾倒在你身上的难以置信的怜悯。
3、深思你的脆弱。你的每一次呼吸和心跳,你的眼睛、耳朵、力气都来自神。他可以在任何时间移除它们。
4、深思你没有能力掌控你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
5、认识到所有美好的事物,以及你所拥有的才能和天赋,都是来自于神的礼物,他可以随时拿走。
6、深思如果神没有使你脱离罪恶,那么你极易陷入其中。
7、向神承认你的罪和试探。
8、向你得罪的那些人请求宽恕,即使是他们先得罪了你,即使他们没有请求你的原谅。
9、快快的听,慢慢的分享你的观点。
10、不要总那么确信你就是对的。
11、认识到有太多人比你更有天赋并更加虔诚。
12、培养感激。
13、与别人分享你的软弱之处。
14、认识到别人烦扰你的事,那可能也是你经常做的。
15、接受建设性的批评。
16、服侍别人。洗别人的脚。在你的教会做最不起眼的侍奉。
17、在乎别人。认为别人比自己更重要。
18、祷告。祷告是一种依靠和谦卑的行为。
19、寻求他人的帮助、智慧和祷告。
20、当别人赞美你时,感谢他们,然后默默祷告,并把所有的荣耀归给神。
21、当别人升高、被称赞或受到尊敬时,你要喜乐。
22、经常默想十字架。再没有什么能使我们更加谦卑自己,比起完美的、无罪的神的儿子心甘情愿地献出他的生命,为了赎回那些恨他、背叛他的人。

Yuming:(ZT)何谓人的罪?
来源:互联网      整理:归正主编

     索引:在圣经新约中主耶稣是要用他的真理和圣灵工作来更新信徒的生命,使他们在心灵当中追求神的圣洁;这样他们就不会再犯罪,因为罪恶都是由人的心所发出的。对比圣经旧约,神只是用律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然而他们仍旧在心中嫉恨人,并让罪的想法不断泛滥,直到变成了行动。  

      罪的定义:世人都亏欠了神的荣耀。这是讲当每一个人与神的荣耀相比,达不到神的标准,就是神的公义、慈爱、怜悯、信实、良善和圣洁等等真理的标准和内容。有圣经学者将达不到神的标准比喻为射箭不中靶;而这种解释有些抽象,因为人自身根本就没有能力达到神的标准或称之为射中靶。原因在于人与神处于不同的层次,而神用泥土造人;这样人的本质带有世俗性,使人不可能与神相比。但是人可以按照神赐给的真理,来向神的标准靠近。  

      罪的根源:人有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约翰一书2:16)。因此人人都是罪人;即使是生来瞎眼的人,也有肉体的情欲。而人的骄傲可以从人的思想中全面反映出来,并可以统称为思想中的罪或心灵之罪。  

      原罪:这个概念并没有圣经经文的直接支持,只是初代教会神学家所提出的一个神学观点;我们将会另辟文章来专门评论这个观点。在此,我们要提醒基督徒注意的是,不要以原罪来给自己的犯罪找任何借口。因为从人类历史来看,亚当是第一个罪人,我们都是无数罪人中的一个;而在罪人的本性上比较的话,我们和亚当夏娃是完全一样的。  

提醒:朋友,揭奥团工拥有在此进行的研讨和文章的版权。    
欢迎来到归正福音网-北京站:http://www.guizheng.net   
香港站:http://www.godfuyin.com

Monday, February 4, 2013

讨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



我们犯了错常常放不下。

第一种放不下,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若是两人吵架,则你来我往、兵来将挡,往往陷于口角之争。这时我们大都不在乎事情的对错,而更在乎辩论的输赢。

第二种放不下,是往死里钻。一旦认识到自己有错了,又有了一大堆纠结:为什么错啊,错到哪啊,怎么才能不错啊,好没面子啊,真不该错啊...不死才怪了。

请大家就“如何对待自己的错”发表自己的评论。

(以下是讨论)
============
John:
处处陷阱、地雷密布。谁不怕死先上!
所以此题极易引起无谓牺牲。这不,还没开始我就又想起「列宁在十月」攻打冬宫时一句台词:"小姐们都晕过去了!"----吓的。

Yuming:
既然小姐们都晕过去了,那只好让列宁同志先走啦。
当兄嗅到这里“处处陷阱、地雷密布”的危险时,让我们注视一下这个念头:
为什么危险?——答不好可能对自己麻烦。
对谁危险?——“担心”对自己不利。
危险的结果是什么?——丢面子、留辫子。
谁会损失?——“自己”,也就是那个小我。
全是为了保护那个“自己”,或者“自我”(EGO)。
关于自我,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以后可以详细讨论。我认为整个圣经,基本是关于纠正“自我”这个不正确的幻觉。
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两种放不下,说到底,都是放不下面子。更本质一点,是放不下“自我”这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影子。
我们从一生下来起,就开始建立一个“自我”。直到现在,我们的一切还是在小心翼翼地保护那个自我。“自我”是个充满恐惧的怪兽,表现在它害怕失去生命,以及附加在生命上的一切。为了排除这种恐惧,它贪婪地想要得到一切可能和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如财富、名誉、情感、知识以及寿命等。它让我们充满了焦虑。
在自己做错事的时候,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在听别人批评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不带个人的观点和成见,如果我们试试仅站在耶稣基督的立场上(这就是放下自我),你将会发现神奇的现象发生。
你会发现你的纠结减少了,你的心情平静了,你的敌人也消失了。
人常说生活大小事处处有道,所以基督徒能抬头低头处处望见神 (而不是地雷 :)。

Yuming:
因为题目太大、我的陈述太简,所以听起来比较“空”。你要是用一页纸把圣经总结一下,相信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不可能太实在。
要说实在,市面上实在的东西很多,实在的东西往往很具体。如怎样体谅人,怎样了解人,怎样控制情绪,怎样保持快乐,怎样度过危机,怎样这样,怎样那样。。。不一而足,维持着人生指南们的生计。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实在的东西也有一些问题。第一、越实在的东西是适用范围就越窄。第二是具体的东西常常难以坚持、容易遗忘。
原因是,没有进入生命的思想、概念,比较难以保持、难以把握、易于遗忘。就像以色列人,光靠遵守各种严格的、实在的形式来敬拜神是不够的。他们的每每悖逆,就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问题。

John:
诚如斯言。所以唯有圣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永恒性千百年来一而再地呼唤着我们!

Yuming:
没有进入生命的圣经,则只是一本故事书加上一堆教条。圣经不是真理本身(否则我们拥有一本圣经、就高枕无忧地拥有了真理和生命,那是不可能的)。圣经只是指向真理的路标,只有朝着所指的方向行,路标才有意义。
所以读圣经、要领会其精神。万万避免用圣经的文字做攻防游戏。

John:
圣经或只是被当作教条自欺欺人,那也是人自己的问题。以John不能奏出月光奏鸣曲,从而怀疑贝多芬无与伦比的美妙音乐实在荒唐!圣经的绝对性及超验性正是其神性的体现。

Yuming:
对一个聋子来说,月光奏鸣曲的确毫无美感。对一个只能背诵路标、或断章取义拿字句杀人的人来说,圣经不但失去了效用、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看看历史就知道了。
恐惧是恶魔的作为、是撒旦控制人们的主要手段。人类的罪就从恐惧开始。。。总的来说讨论很好。总结一下:1、足够重视形而上;2、圣经是用来指路的。

John:
補充兩點:
恐懼是罪的結果,請參見創世紀第三章。
聖經也是靈糧。